食蟹時刻

誌趣

作者:鄒小君

A

正在看雜誌的你,當天幾號?窗外是否萬裏無雲,心情敞亮亮。不管怎樣,下一分鍾,你又有了新的開始。

正在寫稿子的我,房間裏隻留下了一束熒幕的微光,時針剛剛掃過十二點鍾,插上耳機,打開電台,音樂在耳邊漫遊,不知今夜是誰點了首老歌——《旅行的意義》。

餘光中曾說,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裏我來過,它是一種改變,亦是一場修行,暫時離開現實生活中的紛擾忙碌,給自己放個假,去體驗一把不一樣的人生。一輩子何其長,需要一次又一次華麗地冒險,去探尋地球上未知的版圖。不浪擲,枉青春,誰在年輕的時候都會中一種喚作“旅行”的毒。作為一名小小吃貨的我,什麼是旅行的意義呢?多思索一分一秒也不必,頭一個答案自然是美食。

B

每次奔赴香港的時候都會覺得很焦慮,因為時間不夠吃;每次離開香港的時候都悵然若失,想吃的還沒吃全。去九龍逛了旺角,在港島看了海,旅行的重點始終是吃和逛。無論早餐、中餐、晚餐、間隔餐還是下午茶、宵夜,一切都擁有太多太多的選擇,中式西式、本地地方,每一頓都不重複,隻恨自己沒多長兩個胃,才好大吃四方、海納百川。

有道是,香港遍地是美食,即使隨便走進一家店,都不會令人太失望。大約是緣由鋪租貴、競爭大、食客又挑剔,若是水準不行,關門大吉是遲早的事兒。不過,也有些經年館子渾水摸魚打著老字號的旗幟,水準普通專做遊客生意也依然門庭若市。若是想要覓得一間好餐廳,除了勤勤懇懇做功課,還得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仔細瞅瞅堂食的是否本地人較多才算靠譜。

味覺香港之旅,舌尖上的城市記憶,在我的榜單之中恰有幾家心儀的店,逢去必吃。這些食物有時候隱藏在很深的街巷之中,門麵也許其貌不揚亦或破舊不堪,容易擦肩錯失。但是,正因為有了漫長歲月的沉澱與累積,說它們早已從草根邁進了殿堂也毫不為過。今日推介的“橋底辣蟹”,便是其中之一。

C

在上海,“橋底辣蟹”是一道菜;在香港,“橋底辣蟹”就是一家店。所謂“辣蟹”,即是“避風塘炒蟹”。

港九的避風塘包括了銅鑼灣、油麻地、香港仔西、官塘、鯉魚門三家村等十多處。這裏的“避風塘”,指的是銅鑼灣避風塘。它落成於1883年,最初僅是作為船舶躲避台風的港灣,後因海洋環境的日漸汙染,香港沿海捕魚為生的漁民們,在附近的水域再難以捕獲到魚。然而,世代以海為家的漁民實在是舍不得離開大海的懷抱,便有聰明者將目光瞄上了銅鑼灣,開始駕船到此,支起爐灶,用漁家特殊的烹調方式,經營起了特色美食,鵝頸橋下便由此成為了炒辣蟹的麥加聖地,被世人俗稱為“避風塘炒蟹”。其間,附近有兩家叮當碼頭的鋪子最為出名,一家叫作“橋底辣蟹”,另一家喚作“喜記”,人氣不分上下,口味各有千秋。

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論吃蟹,大閘蟹自然是要清蒸的好,肉蟹則偏愛辣炒。此間食肆供應的是越南肉蟹,體型健碩,肉質鮮美。蟹作避風塘炒法,火紅熱辣蒜味沁心。據說當初黎明來店時,炒蟹的辣度是從微辣開始,逐層遞增,最後改成勁辣才大呼過癮,可見南方人勺中的辣度標準可不比川蜀人家。誠然,蟹的美味精髓也不止於單純的辣而在於如何巧妙地處理蒜蓉,使蒜香與辣以及豉味在炒鍋之中花火相見,再遇時唇齒間脆而不糊、甘口焦香,讓從不食蒜的我一試之後也為之著魔,念念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