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政府2013年開始實施的《總統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幾乎完全依賴現存法律下的行政權力——行政部門可以自行采取措施。奧巴馬通過行政手段不斷限製碳排放。2013年6月以來,美國環保署(EPA)就已經提出了新的和現存的電廠的碳汙染標準。美國還在2014年3月份發布了綜合《國家氣候評估報告》和《氣候數據倡議》,根據地區和部門列出了現在和預期的氣候影響。奧巴馬還在2015年預算中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措施專門撥款,包括應對海平麵上升和風暴,並設立了氣候基金。2014年1月,奧巴馬總統簽署了一個旨在建立聯邦政府第一個四年能源審查程序的總統備忘錄,這完成了他在氣候行動計劃中做出的承諾並確保了聯邦能源政策繼續滿足全國的經濟、環境和安全目標。
盡管美國氣候政策主要依靠行政部門,但是美國國會近年來也重啟了氣候變化立法,目前碳定價和碳稅是美國國會立法的重要方向。美國參議院在2013年2月份提出《2013年氣候保護法案》,美國參眾兩院一些議員則聯合提出了《碳汙染費用》討論草案和《2014國家碳定價選擇法案》。美國國會內部碳定價立法的發展也將會影響美國以行政為主導的氣候政策模式。[6]
謀求美國
對全球氣候治理的主導
自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奧巴馬政府便發動強大的氣候外交攻勢,其主要的出發點是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一體化的減排市場,致力於全球共同努力,鼓勵國家逐步放棄有害的化石燃料補貼這種方式應對氣候變化。[7]美國政府一直主張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應遵循“市場一體化”的最優效率原則,即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都應統一加入到碳減排的一致行動和市場中。當前奧巴馬政府改變了行動的策略,轉為高調猛進和主動出擊。奧巴馬政府選用了克裏國務卿作為最強有力的氣候外交團隊。克裏一直把氣候變化比喻為恐怖主義,而且希望動員相關美國外交資源推動國際合作。[8]美國國務院為此還發布了相關氣候外交指針[9]:一是在國內外通過有力的實際行動樹立榜樣。通過在政府和聯邦、地區及地方層麵的國內行動取得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進展。二是締結新的國際性氣候變化協議。三是執行全球氣候變化倡議。四是加強多邊參與:與主要經濟體論壇、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蒙特利爾協議以及氣候和清淨空氣聯盟合作以減少短期氣候汙染物。五是擴大雙邊合作:在清潔能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與超過50個國家建立合作關係,包括發展中國家裏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六是把氣候變化與其他領域的重大問題整合起來。
“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是世界各國長期形成的公認準則,然而從談判目標來看,美國不斷推動所謂“富有雄心、包容性的和靈活性”的氣候體係和否認“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10]該計劃的核心是構建一個所有締約方參與的、相對恒定的氣候減排協議體係,在2015年之前,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基礎,談判達成一個新的、所有國家接受的、有遠大目標的國際氣候協定,其原則是否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2013年底的華沙氣候大會上,美國氣候談判代表斯特恩認為,“應該有更強有力的語言清晰地表明什麼時候停止‘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防火牆,並且讓中國和印度提出減排國家自主承諾”[11]。
從談判策略來看,奧巴馬重視大國減排和小多邊機製。奧巴馬認為中國、印度等排放量增長太快,現在非常重要的是需要新興發展中大國采取行動。奧巴馬在講話中強調:“我們同樣強化了與主要新興經濟體——印度、巴西和中國的氣候合作,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候排放體。例如,中美達成協議降低氫氟碳化合物的生產和消費。”[12]中美達成了重型交通工具汙染和化石燃料補貼的同行互評合作措施協議;美國和印度還推出了一個新的大規模離網清潔能源倡議,以幫助電網不足的地方引進新能源,同時還推出了幫助印度部署空間製冷技術的倡議。美國還把減排焦點轉向中國和印度,要求中國和印度把所有氣候變化談判的底牌都亮出來,[13]強調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如中國應該參加減排。[14]從小多邊機製來說,美國倡議主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論壇以及主要大國清潔能源部長會議,該會議已經包括了17個主要經濟體,美國目前仍是這兩個論壇主席國。美國推動主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論壇在2014年5月和7月召開會議,以達成大國減排的目的。美國還為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CEM)提供核心支持。基於大國減排的思路,美國與16個其他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國家一道,倡議推動航空業碳市場交易的實施辦法。
美國還積極拉攏分化發展中國家氣候談判陣營。美國通過聯合國多邊框架外的雙邊項目援助氣候變化最脆弱國家、非洲、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依賴冰川的國家。美國還與加拿大、墨西哥、瑞典、加納、孟加拉國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發起氣候和清潔空氣聯盟(Climate and Clean Air Coalition),直接與發展中國家聯盟以減少黑炭、甲烷以及氫氟碳化合物的排放,並在全球談判中形成分化發展中國家的態勢。2014年9月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美國還計劃和非洲國家發起氣候變化和糧食的治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