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在非洲話語的構建與傳播(3 / 3)

在非構建與傳播

中國話語的思考

一、增強中國智庫製造話語的能力

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已經成為中國構建對外話語體係最大的挑戰。壯大中國智庫和傳播實力,是提高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爭取國際話語權最根本的一環。要係統研究與中國利益相關的、具有前瞻性的熱點課題,提出獨到的、帶有中國視角的觀點,做好思想和輿論儲備,避免被動的、救火式的對外傳播。同時還要學習借鑒西方智庫的國際傳播策略,打造國際知名智庫刊物,主動向國內外媒體推銷研究成果,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國際論壇、研討會,通過與國外智庫開展交流合作,積極傳播“中國話語”。此外,應加強與西方和非洲國家的智庫、NGO的交流與溝通,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開展自主民調,參與話語設置。

二、提升媒體影響力,加強媒體合作,拓展話語傳播的渠道

一方麵,加強自身對外媒體的建設,提升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麵,加強與非洲媒體的交流合作。除了少數非洲國家,大部分非洲國家的媒體發展需要搭建平台、增加專業人員、更新傳播技術。中國應以戰略眼光,在人員培訓、技術援建、內容提供方麵有更大、更積極的作為,使中國新聞理念和中國技術標準融入到非洲國家媒體的發展中,使中國元素、中國視角融入非洲媒體的內容中。

三、將移動互聯網作為重點突破口

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在非洲占據話語主導地位,短期內很難撼動,但新媒體的發展給中國提升話語權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雖然目前主流的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國際空間依然擁有強大影響力,但新媒體分享、分化“媒體話語權”正在成為現實。雖然非洲國家的大部分地區依然貧窮落後,收音機在信息獲取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傳媒市場競爭的加劇,有線電視和網絡的使用成本從幾十、上百美元下降到十幾美元,電視和網絡正在追趕收音機,成為當地人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其中,移動互聯網更是成為部分大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新寵。國際電信聯盟(ITU)2013年的調研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非洲成為在線移動寬帶用戶發展最快的區域,移動寬帶普及率從2010年的2%提高到2013年的11%。[6]因此,我們應將移動互聯網作為在非洲構建中國話語體係的重點突破口,在內容和形式上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特性量身打造,適應非洲用戶需求,爭取影響年輕一代。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在非洲國家形象及影響力傳播研究》 (項目編號:13AXW0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說明:本項目的調研區域為南非和肯尼亞,南非覆蓋全國7個城市,共1000個樣本;肯尼亞覆蓋全國10個城市,共1000個樣本。兩國合計2000樣本。本項研究此階段主要針對南非及肯尼亞的普通公眾,受訪者應同時滿足以下要求:18-60周歲,在當地居住一年以上。

[2] 阿非利卡語是早期南非白人以荷蘭語為基礎融合了英語、德語等衍化而成的一種新語種。

[3] 賀文萍:《不必盲從美國智庫的忽悠》,載《環球時報》,2011年7月14日。

[4] 劉鴻武:《中國非洲研究知識體係與話語形態構建》,載《人民論壇》,2011年第33期。

[5] 鄧聿文:《中國須打破對非關係的“新殖民主義”魔咒》,載《聯合早報》,2013年4月1日.

[6] 張琳:《非洲:廣播占主導手機移動互聯網成新亮點》,載《光明日報》,2014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