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向未來的中國外交:新階段、新變化、新挑戰(2 / 3)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高層看得很清楚,中美關係是中國對外關係裏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是唯一能對中國的發展構成重大而全方位挑戰的大國關係。所謂“新型”,關鍵在於從各個重大方向上,掌控不確定性、避免全麵對抗。這個方針與鄧小平時代以來的政策保持銜接,但更具全球性、多邊性的考量,也成為引導其他方向新型大國關係的重要基石。

周邊外交的新提法。新一代領導人開展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在“親、誠、惠、容”四個字上。中國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可持續安全理念,主動參與區域和次區域安全合作,努力增進戰略互信。不難看出,中國高層新的外交方針中,包含了中國改變前一時期不利被動形勢、引導和塑造亞洲安全格局的新思維。在硬實力不斷增強的前提下,加快軟實力尤其是親和力的提升。

“一路一帶”。習近平等中央主要領導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的過程中,向中亞和東南亞等周邊地區宣布了中國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大規劃。它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等內涵,可使周邊區域各國增強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提高本地區的經濟國際競爭力。曆史將證明,“一路一帶”規劃構成中國新地區戰略的依托。

中國與非洲“命運共同體”的思維。根據習近平的闡述,中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新對非方針有如下要點:1、中國將努力做非洲和平穩定的維護者。2、中國努力做非洲繁榮發展的促進者。3、中國將努力做非洲聯合自強的支持者。4、中國將努力做非洲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推動者。考慮到中國作為非洲大陸第一大貿易夥伴和主要投資者的強大地位,以及中國軍隊在聯合國框架下為非洲大陸做出的巨大貢獻,新方針受到非洲國家的廣泛歡迎,並在更大範圍產生了積極影響。

增強中的大國責任感。作為1949年建國後出生的第一代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更具有全球意識和責任感。有兩個事例:一是提出中國“義利觀”,二是承諾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在這裏,講義是講道義,講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顧及他人利益。實際上它向世界宣示,中國將更加積極、全麵地參與國際事務,與各國緊密合作,攜手應對紛繁複雜的全球性挑戰,積極破解人類麵臨的各種難題。任何人隻要不帶偏見就能察覺,新指針下的中國外交,成為全球治理越來越不可或缺的部分。

靈活務實、軟硬兼備的外交風格。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領導人,以平實通俗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個性,廣受中國公眾的好評。與過去相比,套話少了、故事多了,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闡述外交理念,演講像其行事風格一樣柔中帶剛、軟硬兼備。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外交的新抱負、新氣象,既有利於這個國家自身的發展進程,也產生全球範圍的塑造後果。

新挑戰

然而,任何雄心壯誌的實現都不是易事,更何況中國這樣超大體量、將強未強的國家。筆者認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外交工作麵對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麵:

第一個壓力,來自國內迅速上升的民族主義。對於政治領導人來說,它是一柄“雙刃劍”:如果調度得當,將成為團結社會、建設現代國家、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部壓力、爭取國際話語權和核心角色的源泉;反之,它可能迫使決策部門在有爭議的所有國際爭端和事態上采取強硬立場,從而失去國際戰略運籌所需的回旋餘地。讓強大起來的中國保持持續的、旺盛的民族精神,同時堅守謙虛謹慎、開放學習的態度,不是一件容易平衡的事情。

第二個難關,是在全球新一輪“藍色圈地運動”的背景下,處置棘手的海洋主權糾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20世紀90年代的生效,帶來強烈的衝擊波。中國所在西太平洋區域,包括了數量繁多、情況複雜的海洋糾紛。單是中國與周邊海洋鄰國,就存在八個分歧點,其中一部分處於激化或僵持狀態。另一方麵,國內民眾和諸多媒體,在綜合國力強盛的背景下,對各種“挑釁方”越來越難以忍受,要求政府和軍方采取手段予以懲罰、收複失地。這是一種大考:新領導人能否在內外嚴峻壓力下,顯示力量和智慧,在捍衛自身權益、安撫國內公眾的同時,為各種國際海洋糾紛提供中國式方案或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