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向未來的中國外交:新階段、新變化、新挑戰(1 / 3)

麵向未來的中國外交:新階段、新變化、新挑戰

特別關注

作者:王逸舟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走過六十五個春秋,我們國家也正在變成真正的全球角色。無論對於國人還是外人,它都是意義重大的曆史進程。展望未來,中國將成為國際關係變化的最大動能之一,新一代領導人也將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首先回顧建國以來中國外交的三個階段,然後梳理新的外交變化,最後分析戰略機遇過程中麵臨的外部挑戰。

新階段

大體上,可將新中國創始以來的外交,分成三個既聯係又有區別的階段:

頭三十年是毛澤東時代。這段時期中國外交的主要特征是:創造了擁有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紅色政權,帶動了世界範圍內反帝反殖運動。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給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宰的國際體係以強烈震撼。新中國第一代掌權者承襲了革命戰爭年代的氣質,尚未完全適應二戰後科技進步及民生領域的世界新潮流。在對外關係領域,延續革命傳統與適合國際慣例之間,構成這一時期中國外交的雙重變奏,前者在多數時候取得優勢。中外關係是鬥爭大於合作、對峙多於對話的關係,是“造反者”對抗“權勢者”的態勢。中國像是一個不斷抗爭的巨人,處於國際體係邊緣。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被外界普遍稱作鄧小平時代,也是中國外交的第二期。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心轉向服務於發展、有利於民生的軌道,對外開放,尤其對發達經濟體係的開放成為題中之義。中國外交工作適應了新的主題與要求,為國內建設“保駕護航”。中國與世界關係得到改善。世界感受到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興大國。在世界範圍,這段時期恰好是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集團化和一體化迅猛發展的階段,中國在與國際經濟緊密聯係、相互協作的過程中,逐步成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和全球經濟的驅動力量。

第三期的中國外交剛剛起步。從對外交和國際關係的影響來看,2008年召開的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一個裏程碑,它表明,中國是實力快速提高且充滿進取精神的新興大國,一種經過改革開放時代積澱而逐步迸發的強大力量。中國載人航天技術達到新的水平,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完全獨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中國軍費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防預算,軍事現代化在快車道上行進。當然,最能表現中國綜合實力提高的指標,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世界第二位。2008年以來的這幾年,恰好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深陷經濟危機的時段,反襯出中國保持相對快速發展的難能可貴。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成長的信心,對本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期待,可能是新興大國裏最強烈的,是所有世界大國中最樂觀的。有幾千年強盛文明傳統的中華民族,在經曆一個半世紀的低穀之後,重現生機活力。這一期的中國外交,正從區域角色向全球位置過渡。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隨著中國海外利益的不斷擴大,中國新一代領袖更具全球視野,中國外交出現更加積極有為的態勢。

曆經生存、發展、責任的不同階段主題,中國由革命外交轉化為商務外交、進而朝新型世界大國外交方向邁進。65年間,中國從國際體係邊緣的反抗者,變為全球繁榮與穩定的發動機。

新變化

從外交角度觀察,十八大以來的時間雖不長,已隱約呈現新一代中國領袖的宏偉藍圖的輪廓:

“中國夢”。習近平執政後不久便闡述了民族複興和新世界地位的“中國夢”。它呈現的中國新全球角色的壯觀,有兩個衡量尺度:中國共產黨建立一百年之際,即2020年前後,在人均國民收入翻番的(超過1.2萬美元)基礎上,中國跨過發達國家俱樂部的最低門檻;到本世紀中葉,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之際,中華偉大複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成為經濟和軍事強國。

海洋強國目標。大體上有三方麵:一是有效管理、控製、威懾曾長期被忽略的海域,成為地區性海上優勢力量;二是擁有雄厚的海洋外交實力,對地區海洋規則和世界海洋事務產生較強影響;三是合理有效利用主權內外的海洋資源,成為世界海洋經濟的強國。在此方針指導下,近段時期中國政府和軍隊在維護自身海洋和空間權益方麵,實施了更加堅決的措施,如設立“三沙警備區”和三沙市,宣布建立東海防空識別區。這些是中國海空武裝力量維護主權、推進海洋目標的標誌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