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認識和平發展問題(3 / 3)

中國是引領世界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型大國

正是因為對和平與發展時代潮流的正確認識和把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理論和實踐上深化了對和平與發展時代潮流的認識,並進一步將其轉化上升為中國的崛起之路,也即在國際上提出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主張。走和平發展道路被鄭重地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的總綱中,與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起,共同成為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法章基石。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對守成大國也逐步產生示範效應,引領著守成大國開始重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2014年8月4日,美國模仿2006年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華盛頓首次舉行美非首腦峰會,盡管在對非理念和實踐上不能與北京峰會相比,且不乏冷戰思維,但重要的是美國在重視非洲發展問題上向前邁進了一小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開局、布局、格局氣勢磅礴。新一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就是和平發展,習近平同誌在多個國內外場合闡述新時期和平發展的內涵,中國外交在踐行和平發展這一中國外交的價值觀上也有新的拓展。

第一,堅持用兩點論看問題,辯證統一地看待和平發展與堅決維護國家權益之間的關係,劃定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底線。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關於和平發展道路的集體學習中,習近平闡述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辯證關係,強調指出中國與世界都從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分享著成果,中國找不出任何理由不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絕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國家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第二,在新型義利觀的指導下,將和平發展的大義與合作共贏的大利結合起來,強調和平發展成果能夠公平地為各國人民所分享,各國人民要從和平發展中得到實惠,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在各國老百姓中擴大和平發展的社會民意基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時期和平發展外交的實踐創新之一,是推進和深化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的夥伴關係網絡,重視通過雙邊發展戰略的銜接和對接,轉化和創造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新發展機遇。近兩年來,中俄雙邊夥伴關係延伸到建立全麵的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中歐雙邊夥伴關係深化到“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四大夥伴關係,中韓雙邊夥伴關係擴大到“實現共同發展的夥伴、致力地區和平的夥伴、攜手振興亞洲的夥伴、促進世界繁榮的夥伴”四大領域。另外,中國更加重視將中國的發展與更多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銜接起來,通過製定一係列雙邊五年或十年外交發展規劃,將中國的發展與對方的發展戰略對接起來,倡導互聯互通,築牢和平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在世界上努力擴大和平發展的共同體。隨著中國與更多國家在發展問題上的銜接和對接,圍繞治國理政為主題的政黨、行政、執法雙邊合作業務量將會激增,這需要我們必須要在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大局下思考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問題。

第三,重視從輿論上將和平發展觀念轉化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觀念和共同價值,提倡各國都應該順應和平發展這一世界大義,走和平發展道路。世界上隻有中國一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不夠的,隻有更多的國家共同攜手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平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走得穩,走得通,走得遠。和平發展也不是中國一國的事,更不是對中國的單方麵約束,它是新型國際關係觀念上的公共產品,隻有國際關係以及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及其人民在和平發展上形成自律、他律與互律,才能真正增加製約戰爭和衝突的因素。

【本文寫作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度重大課題“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研究”(項目編號:11&ZD074)的資助】

(作者係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外交學係教授)

(責任編輯:魏丹丹)

[1] 作者注:2014年,中國春運人次近34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