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1)(2 / 3)

◆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

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要充分考慮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海洋開發內容及開發現狀,並與陸地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區相協調。沿海地區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要與海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統籌考慮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汙染防治。嚴格保護海岸線資源,合理劃分海岸線功能,做到分段明確,相對集中,互不幹擾。港口建設和涉海工業要集約利用海岸線資源和近岸海域。各類開發活動都要以保護好海洋自然生態為前提,盡可能避免改變海域的自然屬性。控製圍填海造地規模,統籌海島保護、開發與建設。保護河口濕地,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灘塗,修複受損的海洋生態係統。

總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控製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第二節) 全麵促進資源節約

(一)政策導向和理論觀點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製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製。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存在問題和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高速增長,資源消耗巨大,資源約束趨緊。當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節約利用資源,形勢緊迫。

一是資源消耗大、利用水平低。主要表現在資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礦產品消耗強度高於發達國家,從礦產資源的消耗強度看,在現行彙率下,我國每萬元GDP消耗的鋼材、銅、鋁、鉛、鋅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4.4倍,即使按購買力評價計算,也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