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第一節)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一)政策導向和理論觀點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製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存在問題和原因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麵展開,國土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麵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麵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局部地區存在的國土開發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資源約束趨緊;國土開發缺乏統籌,空間利用效率和綜合效益有待提高;環境汙染嚴重和生態係統退化問題凸顯;區域和城鄉差距較大,國土均衡發展有待加強;海洋資源環境問題逐步顯現,陸海統籌有待加強等。
(三)對策措施和答題思路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為了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黨的******報告強調,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城市化地區要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耕地和生態;農產品主產區要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生態,在不影響主體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非農產業;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把增強提供生態產品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可適度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的適宜產業。
◆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
一是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中央財政要逐年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實行按主體功能區安排與按領域安排相結合的政府投資政策,按主體功能區安排的投資主要用於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按領域安排的投資要符合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的鼓勵、限製和禁止類產業,科學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實行不同的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和環境標準。二是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在強化對各類地區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麵評價基礎上,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對優化開發的城市地區,強化經濟結構、科技創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對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綜合評價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質量效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吸納人口。對限製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別實行農業發展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等指標。對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麵評價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