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產業分散增加了地方政府的開發成本,減少了對城市建設本身的投資。工業園區的開發需要投入大量前期資金,以提供產業發展所必需的供水、供電、道路、通信、汙水處理等配套設施。
三、政策建議
1、樹立以人為本的區域平衡發展理念。工業園區的湧現可能與地方政府平衡區域發展的理念相關。但追求平衡發展,應該以人為本,也就是幫助人本身的發展,而區域隻是人的一個生存載體。在人口自由流動的背景下,政府的平衡發展策略應該是讓資源隨人口流動而流動,而不是固定於某一具體區域,工業園區的開發也如此。城市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工業園的發展空間也大,可以設立更多更大規模的工業園區,而城市發展潛力小的地區,則不需要太多工業園。
2、通過製度建設來常規化和規範用地指標異地流轉。由於政府事先難以準確判斷哪些開發區將受到企業家的歡迎,在用地指標的安排方麵,可能導致有的地方供地不足,有的地方土地開發過剩從而閑置,這時如果允許地方政府就用地指標進行內部流轉和交易,不同地區都能從土地開發中獲益,從而實現區域間共同發展。這一做法已有先例。貴陽市就曾於2009年從威寧縣“借地”3000畝,有效解決了幾個優質項目新建用地的“燃眉之急”。而安徽省則進一步把這做法常規化了。安徽省於2010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土地指標跨區流轉,建設用地指標可以在皖江示範區內跨市流轉,有力保障了那些城市化需求強烈的地區的用地需求,有利於城市化的推進。貴州省也可以借鑒安徽省的經驗,以合理的製度保障用地指標的跨市、縣流轉為有城市擴張潛力的城市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注釋:
[1]貴州省製定“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
參考文獻:
[1] Au, ChunChung,和 Henderson, J.V., 2005, Are China City Too Small?[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3: 549-576.
[2] Glaeser, Edward L. ,Kolko ,Jed,和Saiz ,Albert ,2001, Consumer Cit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 1(1): 27-50.
[3] Henderson, J.V. , 2009, Urbanization in China: Policy Issues and Options,研究報告。
作者簡介:王軍輝(1981-),男,江西宜豐,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職稱: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學、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