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城市水務實行一體化管理。對供水企業、水處理企業實行出租或轉讓;對經營性水務工程實行資產管理;將用水許可與排汙許可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城市節水。
3.2建立水市場
3.2.1水權管理改革。水權管理的核心是產權的明晰和確定。將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開,是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水市場的基礎。
建議通過法律的形式,首先確定以占有優先權原則為主、河岸優先權及慣例水權原則為輔的優先權原則,再結合水資源現狀,因地製宜,製定相關法律法規及實施細則。第二,設定總量控製、保障生活用水和環境用水,旱情調度預案、水汙染防治的事權劃分等限製條件。第三,實行以水資源規劃為先導,有計劃、分類分批地進行水資源使用權登記並公告社會。第四,建立水資源使用權招投標、使用權拍賣等管理機製。通過以上努力,逐步建立起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水權製度。
3.2.2水價政策改革。改革現行的水價製定方法,按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即由政府代表、用水戶代表、供水企業以及有資質的獨立審計事務所共同協商確定水價;水價應計入資源水價、工程成本、利潤;資源水價應在政府統一評估基礎上允許在合理的範圍內浮動;利潤不再以工程成本及運行成本加成的方式計算,而是以國家發布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和資本金來計算;水價的確定要兼顧公眾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財政能力。
3.3改革管理模式
3.3.1資產管理。要盡快調整政府及水利部門在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中的定位。水務企業完成企業自我發展的公司製經營實體,經營性、科研性、開發性的事業單位要逐步轉製為企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和條件,對原有的水利工程要逐步實行企業化管理。
3.3.2節約用水。在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機製下,水價是調節供需方矛盾最敏感的經濟杠杆。國外研究表明,水價提高10%,將使家庭用水減少3%~7%,同時如果水費沒有占到市民收入的1%以上,人們就不會注意節水問題。
因此,政府應在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調整產業結構、製定相關用水標準及定額、推進節水技術發展的同時,以改革水價政策、提高全社會節水意識為重點,運用信息技術等現代管理手段,在建立節水型社會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4.結論
水資源行政管理主要存在著管理觀念落後以及行政體製、職能體係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等問題;重點是行政體製的改革。要積極推進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難點是水權管理。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水權管理模式,以全麵推進水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水資源行政管理效率;在改革水價政策、水務投資體製的同時,必須對現有資產管理和節約用水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