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優先:服務型政府的價值追求
文化論壇
作者:蔡成浩
摘要:就地方政府而言,如何把民生建設作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突破口,是一個集政策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操作性於一體的複雜課題,是一個需要結合地方實際,逐步加以探索、充實和完善的過程。泰州市在“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麵進行了一定的實踐探索,考察泰州市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實際,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民生優先服務型政府價值追求
一、民生優先: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突破口
(一)以民生為本,民生建設關係民心所向。
改革開放30年來的偉大實踐證明,我們黨和政府始終把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為自己的最大使命,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也說明了,民生無小事,民生解決得越好,百姓的幸福程度越高,民眾對政府就越支持,民眾對政府的認同感也就越高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踐行以民為本、民生為先的執政理念,始終把民眾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利益問題放在首位,把改革發展的成效體現到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上來。
(二)以民生為先,民生建設體現利益關係。
堅持以民生為先,首先要切實處理好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一些地方政府一切跟著“GDP”轉,應當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在弱化,結果是出現了很多看不起病、不起學、住不起房的困難群體,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政府建設必須真正把民生問題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為百姓提供實實在在的公共服務;再次是要處理好政府利益與民眾利益的關係。
(三)以民生為重,民生建設決定社會和諧。
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劇烈變動,各種利益關係和利益格局也在深刻變化,影響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諸如征地拆遷、勞動保障、環境汙染、企業改製、“三農”等許多事關百姓民生幸福的問題、矛盾較為集中,涉及的民生問題也較廣,影響社會穩定的程度較深。各級政府要把關心民眾疾苦、解決民眾訴求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立足點,切實解決好民生訴求,積極化解社會矛盾。
二、泰州實踐:找到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發展民生的實現途徑
(一)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
1.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
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建成了兩所本科院校,高教園區一期工程圓滿完成。2006年始,執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讓所有農村孩子上學有保障,家庭無憂慮。積極推進文化體育事業和文化體育產業的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深入實施文藝精品工程,建設文化中心等一批重點文化體育設施,完善公共文體服務體係。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完善公共衛生體係和城鄉醫療服務體係,加強食品市場監督管理,認真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2.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係
泰州市政府著力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健全就業援助機製,開展“零”就業家庭援助活動,通過買崗、增崗、免費培訓、政策引導等措施,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累計幫助7000多名“4050”和“雙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012年,新增就業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達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僅為3.34%。
3.健全社會保障製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泰州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於建立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互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構築社會安全網。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市參保率92.2%,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到2010年底參保繳費126萬人,有61.13萬60歲以上的城鄉老年人享受養老金。比全國要求提前10年,實現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的全覆蓋。到2012年底,全市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參保總人數已超過475萬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二)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管理體係,保持社會安定有序
1.建立社會管理機製
近年來,泰州建立了政府與各類社會組織分工協作的社會管理機製,依法加強對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等的規範管理,促進各類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他們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等方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