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體育參與問題研究(2 / 2)

3.3體育參與動機薄弱

在祖祖輩輩都是依靠土地為生,然而瞬間失去土地,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情況下,失地農民在思想意識上很難快速的轉變。在其骨子裏,他們認為自己還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失去土地,使失地農民麵臨著“種地無田,就業無崗,創業無錢,低保無份”的尷尬身份。[5]受到這種特殊身份的影響,再加上城市與農村的文化衝突,致使失地農民很難融入城市當地居民的生活圈子,也很少參與他們的體育娛樂活動。例如最近特別流行的廣場舞、公園的健身活動等。這些城市居民熱衷的體育休閑活動,失地農民卻很少參與。筆者在實地調查中也了解到,失地農民的日常休閑活動就是和原來的親戚朋友“拉家常”罷了。當被問及是否了解全民健身、體育活動的功能時則都是否定的。這也說明了失地農民的體育參與動機還十分薄弱。

4.對策建議

失地農民體育參與問題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失地農民由於自身以往舊的體育意識已經失效,而新的意識行為係統又還未建立,這種狀態是導致其融入困難的根源所在。本文就如何幫助失地農民迅速融入城市體育活動提出以下建議:

4.1政府不斷完善拆遷製度

我國現行的土地征用體係還不完善,這是導致征地混亂的主要原因。[6]必須規範土地征用製度,從製度上保護失地農民的根本利益。首先,確定征地標準。完善現有的征地製度、征地程序和征地賠償標準等。其次,政府要建立專業的土地評估製度,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來源,故專業的土地評估體係有利於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最後,妥善的補償安置措施。一次性補償安置措施往往隻是考慮眼前的問題,沒有為失地農民的長遠打算。改善補償安置措施,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幫助失地農民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等,這些措施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失地農民的經濟狀況。

4.2擴大宣傳,幫助失地農民提高社會、文化、心理認同感

通過全社會的力量,消除失地農民的社會性歧視,給予這一特殊群體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幫助。利用大眾傳媒(如電視、網絡、雜誌)等媒介,積極宣傳國家的體育政策、普及體育知識,幫助失地農民建立體育鍛煉意識,加大社會輿論的引導,讓社會各界更加客觀的了解失地農民,從而消除失地農民“邊緣化”的局麵,為失地農民體育參與創造良好的氛圍。

4.3支持失地農民創立體育組織機構

體育組織是構成體育的保障體係,也是貫徹體育經常化的基本因素。[7]良好的體育組織體係能有效促進失地農民的體育參與。各安置小區應堅持“以人為本,健身第一”的指導思想,構建維護失地農民的權益,鼓勵並指導其健身團體組織的成立,如小區的籃球協會、羽毛球協會、舞蹈協會等。同時,積極開展一些形式多樣、富有趣味性的比賽活動以吸引更多失地農民的參與。

參考文獻:

[1] 鍾水映,李魁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農地非農化[M].第1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2]羅雪.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3.

[3]葉繼紅.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適應:以失地農民為例[J].天津社會科學2010(2):62-65.

[4] 於靜,韓立民.失地農民問題產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6(1):56-59.

[5]蘭孝國.失地農民體育參與困境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101-103.

[6]吳興國.檢視我國農地征用法律製度[J].行政與法,2003( 10):127-129.

[7]林政梅.新生代農民工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