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體育參與問題研究
文化論壇
作者:劉剛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訪談等研究方法,從城市融入的角度,對失地農民體育參與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經濟因素是製約失地農民體育參與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失地農民文化、心理的影響;參與動機薄弱也是製約失地農民體育參與的重要因素。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係列針對改善失地農民體育參與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失地農民體育參與城鎮化
1.前言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過程,也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1]據《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1)》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從1978年的17.92%上升到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由1978年的1.7億人增加到6.9億人。[2]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失地農民的數量也在持續的增長,截止2012年年底,全國至少有4000萬的失地農民。這些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被動地失去土地,麵臨著生活環境改變、就業困難等一係列問題,淪為城市“邊緣群體”。本文借助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相關理論,采用實地訪談的方式,探究失地農民的體育參與問題,力求尋求到一條促進失地農民體育參與的新路徑。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調查的“場域”A小區位於南昌市紅穀新區啟動區,該區屬於拆遷安置小區。社區總麵積103.298萬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73.995萬平方米,建築總麵積195.436萬平方米。自2011年啟動安置工作以來,共安置4千餘人。筆者在調查期間,隨意進入18戶進行訪談,這其中包括3戶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庭;8戶是二十五至六十歲的家庭;5戶是未婚人士;2戶是針對十八歲以下的少年兒童。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發
以“失地”“農民”“體育”等為關鍵詞進行組合檢索,全麵係統地收集了中國知網中相關的文獻資料。
2.2.2實地訪談法
從經濟、文化、行為、心理等多方麵就失地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問題進行了訪談,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3.失地農民體育參與的製約因素分析
3.1經濟收入不穩定
筆者實地調查發現,大部分失地農民都麵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困擾。甚至有些連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開支都很勉強。造成這種現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是征地補償工作的不到位,其次是失地農民再就業困難。失地農民自身資源、技術等不能滿足用工單位的需求,這是導致其再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失地農民雖然通過政府安置和自身的努力獲得了工作的機會,但這些工作往往是重體力、收入低的工作,失地農民不可能享受到朝九晚五的工作待遇。[3]經濟上的壓力以及閑暇時間的不足,嚴重製約了失地農民的體育參與。在筆者與小區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得知,居住在此小區的老年人居多,且很大一部分是與孫(子、女)同住。隻有極少數的一些有工作且收入較穩定的人群會定期的體育健身。訪談過程中,一些人也明確表示:工作太忙、閑暇時間不足、經濟壓力大等是導致其無法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首先要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才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失地農民經濟收入和工作都不穩定,甚至影響了日常生活的吃飯、穿衣等基本需求。在這些基本需求都沒有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很難想象一個人會餓著肚子參與體育運動。因此,失地農民體育鍛煉逐漸被邊緣化。另一方麵,長年累月的高強度工作,身體鍛煉的缺乏,很可能會導致失地農民身體出現異樣,從而給他們的家庭帶來更大的危機。
3.2文化、心理障礙
中國是一個由農耕發展而來的國家。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通過地緣、親緣、血緣等關係交織在一起。然而,現代城市社會中的交往方式,通常表現為個人主義色彩。這兩種文明的衝撞造成了失地農民特殊的心理,使其既保留了傳統以親緣、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係,同時又要適應城市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4]這種複雜的心理障礙,給失地農民由農民身份轉換為城市居民增添了困擾。
對其體育鍛煉意識的轉化也是如此。失地農民雖然從農村搬到城市生活,其生活帶有城市的色彩,但仍然保留了農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對於失地農民而言,他(她)們習慣了田間地頭的活動,平時的農活勞作已經讓他們獲得了身體的鍛煉。然而,現代城市市民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通過體育活動達到身體鍛煉、休閑娛樂的目的。所以,二者是有區別的。失地農民潛意識裏就存在勞動的意識。但是,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居住城市後,不可能很快意識到體育鍛煉的必要性。產生這種問題,一方麵是因為失地農民融入城市後不能很好的掌握城市體育活動的方式和技術;另一方麵,長期積澱的親緣、血緣的傳統思想,使得失地農民很難與不熟悉的人一起參與體育活動。以上種種障礙的限製,造成了失地農民體育參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