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質量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分析(1 / 2)

《質量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文化論壇

作者:袁成龍

摘要:隨著我國教學體製的不斷革新,對《質量管理》這門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從現階段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探討此門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探討考試考核方法的變化。

關鍵詞:質量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一、前言

《質量管理》具有實踐性很強的特點,因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不斷革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從而實現其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的統一,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質量管理》作為一門必修課,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學輕做的問題在高校還普遍存在,學到的知識很難直接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創新能力非常缺乏。從事質量管理工作要從人、機、料、法、環、測5M 1E方麵開展,要求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推理能力,紮實過硬的產品工藝知識和製造流程知識,能夠讀懂圖紙、各類標準和檢驗文件,會操作和使用檢驗工具和儀器設備,會編製檢定規程和質量標準,並能熟練運用質量工具對問題進行科學分析,抓住關鍵問題所在製定出有效的糾正措施田。質量工程人員如果沒有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的需要。傳統的《質量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偏重於講方法、工具和統計學知識,缺乏實際案例的介紹和知識的綜合應用。學生隻是單純的學會以上講到的知識點,不知道在生產實踐中如何將這些方法和工具配合使用,不知道怎樣進行測量、分析、改進,以達到提升產品質量的目的。

2、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被動、枯燥,難以調動積極性;教學資源不豐富,不能多角度的展示學科知識。

3、實踐環節少。許多學校仍以課堂灌輸為主,沒有開設實驗課,或雖已開設實驗課,但內容陳舊,達不到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不足,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三、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質量管理》課程,涉及的管理理論、技術、規範和技能較多,也較為抽象,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係統的創新和改革,選擇適用的教學方法。

1. 基本思路

《質量管理》課程,係統地闡述了全麵質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如質量事故分析方法、工序質量控製方法),以及質量管理體係的建立、實施運行和質量審核認證等基本內容,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證明,采用單純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效果是不好的,要改變過去先理論後實踐的傳統教學流程,采用邊理論學習、邊實踐培訓,兩者平行並進的方法。在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時間安排上,要相互交叉、相互照應,部分時間學習理論知識,部分時間直接參加實訓練習;在教學內容上,要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的互補互滲。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學生理論知識理解得快,技能技巧掌握得熟。

2. 具體操作

改革教學方法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常常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課堂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現場案例教學法等四種方法。這些方法是很有特色的,講究的是通過“引、動、導、探”教學手段,改變教師的中心角色,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和諧,讓學生充分主動參與學習。

①啟發式教學法

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對象,分別采用討論啟發和提問啟發兩種方法。討論啟發法,是在預習基礎上,通過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教學“審核準備”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編製檢查表”的方法,教師在課前布置了思考題,讓學生作一番準備,然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提問啟發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當堂回答,讓學生消化、鞏固課程內容。

②課堂案例教學法

在“工序質量控製的常用方法”教學時,對其中“直方圖法”和“控製圖法”的講授,采用了課堂案例教學法。由於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貫穿到案例講解之中,這樣不僅講清了概念,說明了內容與作用,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學會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