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績效管理實踐探究
財經觀察
作者:崔書欣
1994年分稅製改革實施以來,我國財政部門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汲取資源能力、宏觀調控能力、資源配置能力、調節收入分配能力大大增強,向建立穩固、強大和可持續的財政目標不斷接近;先後實施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收支兩條線和現代會計製度等各項製度改革,至2004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基本搭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公共財政框架。
隨著預算管理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全麵、係統、深入研究預算績效管理成為預算管理改革中的一個重要任務。長期以來,國際和國內的多數經濟學者提及更多的是“績效預算”概念,而我們正在推進的是“預算績效”進程。
在我國現階段,盡管公共支出管理體係已然開始構建高績效政府組織的進程,但是由於缺乏統一規範的績效考評製度和標準,距離績效預算的目標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根據目前預算體製的實際情況看,應該從推進預算績效入手,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係,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開展預算體製改革。
預算績效是一項涉及範圍廣、內容複雜的係統工程,具體包括績效目標設定、績效運行跟蹤監控、績效評價、評價結果反饋和應用4個環節。本文以地基抗震和地下空間安全規程項目資金預算為例,探究績效預算管理的有關環節和內容。
一、績效目標設定。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事業發展規劃,科學、合理測定資金需求,編製年度項目規劃,設定績效目標,製定績效指標和標準。
(一)項目背景。隨著我省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規劃麵積放大,超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工程建設規模越來越大,隨之帶來了抗震設防、地基基礎抗震、岩土工程等涉及建設工程抗震質量安全的新問題和新難題。因此,開展岩土工程抗震、深基坑、樁基礎等有關問題的研究,編製吉林省地基抗震和地下空間安全規程,保障工程抗震質量安全成為我省當前抗震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設立績效目標。研究的問題緊密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重點是工程抗震和工程安全,對工程建設和工程管理具有指導意義;研究工作分階段進行,紮實穩步推進。據此,分別設立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1、長期目標:2012年-2014年擬完成四個專題的研究編製: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岩土工程勘察研究;管樁應用中的長期安全問題研究;深基坑工程方麵問題的研究;地鐵等大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問題研究。
2、短期目標:2012年通過成立研究隊伍、組織專家論證、進行室內外試驗、觀測、監測,確定切實可行的具體研究項目。
(三)製定指標和標準(如上表所示)
(四)績效目標的審核與批複
財政部門對地基抗震和地下空間安全規程項目資金的績效目標的措施可行性、指標的科學性、資金的合理性等指標進行審核,不符合要求的,項目資金主管部門要進行修改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