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追夢人
封麵人物
作者:張曉敏 戶萬
國家海洋浮標監測網、北京奧運會帆船賽場監測浮標、極地中心北極海氣耦合監測浮標、中海油南海深水區油田監測浮標、中科院海洋所近海環境研究監測浮標,這些滿足多元化、特殊化海洋監測需求的設備,實現了全天候長期、定點、連續、實時監測。
先後主持完成5項國家科研項目,10多項省部級課題,獲得1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作為海洋監測技術領域專家,其成果支撐了我國“國家海洋資料浮標監測網”及“國家海洋氣象網”的業務運行。
從小到大都是遠遠望著海的乖孩子,大學選擇了技術一流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把根留在了海上,1年100多天漂浮在海上,堅持了36年,其中的辛苦和艱辛從未和家人提起,總能微笑麵對一切。
…………
他叫王軍成,出生於1953年,山東招遠人,博士生導師,從事海洋監測技術與裝備研究30餘年,主要致力於海洋環境監測裝備“大型海洋資料浮標係統”的工程技術研究及應用,為我國海洋監測和海洋權益做出了突出貢獻和巨大成就。
在奧運賽場、在格陵蘭海域:浮標為中國贏得世界聲譽
第一個地點在中國青島。
2008年,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舉世矚目。2007年,浮山灣畔,3個直徑3米、重達2.5噸的巨型圓盤漂浮在水麵上,黃白黑相間,一漂漂了2年半。
這個巨型圓盤,即是奧帆賽監測浮標,由浮標體、錨泊係統、水文氣象傳感器、數據采集傳輸係統和供電係統等組成,主要測量所在海域的實時風速、風向、氣溫、相對濕度、氣壓、波浪、海流等,采用GPRS、CDMA及VHF等方式,5分鍾或10分鍾進行一次數據傳輸。它的研發單位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奧帆賽,41個國家和地區,460名運動員,要保證比賽順利進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賽過程中,運動員要根據風速和風向等指標的實時變化,調整戰略戰術。對這些指標的要求,最基本的是精細和準確,而能為海域環境提供這些指標的,最合適的就是浮標。當時,美國的挪威的浮標是名氣最大的,奧帆委員會為了保證賽事的萬無一失,選擇了挪威的浮標。2007年,挪威的浮標開始在青島海域試運行,出人意料的是,不到半年時間,浮標出現了兩次故障。這樣,從挪威到中國,來來回回,很是不方便。由於維修的不便,奧帆委緊急啟用了中國浮標,接受這個任務的就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軍成的團隊。兩個月時間,3套浮標,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他們30多人的團隊,加班加點,按時將中國浮標布防到了奧帆賽的海域。
在這片熟悉的海域,3套浮標漂浮了2年半,連續、準時、精準地將各項數據傳出,沒有出現過任何故障。中國的浮標在世界競技場上打破了外國的神話!
第二個地點在地球北極。
北極,大部分是浩瀚的冰封海洋,風裹著雪四處掃蕩,氣溫常年在0℃以下,最冷的記錄達到了-70℃。在那裏,1年隻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時節,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時,太陽也隻是遠遠地掛在南方地平線上,環繞著這無邊無際的白色世界緩緩移動著。隨著北極科考的推進,收集和積累基礎數據變得越來越迫切,但是溫度低,一年有半年為極夜等讓很多科學研究望而卻步。
就是在北極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中國的浮標被布防在了格陵蘭海域。這裏,盡管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盡管在洋流的帶動下海冰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這個從2012年起就矗立起來的海氣耦合浮標,為海洋和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這些不斷積累的數據為研究海洋環流、溫室效應、北極濤動等創造了良好條件。
這唯一一個布防在格陵蘭海域的浮標是中國浮標,這唯一一個在沒有陽光、極度寒冷的世界堅持工作的中國浮標是來自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軍成的團隊。
第三個地點在台灣海峽和釣魚島。
在台灣海峽布防的6套海洋氣象浮標觀測站,已經運行了近2000天。它們是由中國氣象局布防的,如同海上氣象哨兵長年堅守在台灣海峽開展24小時全天候、定點觀測降水、風向、風速、溫度能見度等氣象要素。
2013年,一個標有中國海洋局QF209號的浮標布防在了釣魚島。蔚藍的大海上,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重達50噸的大型黃色海洋浮標屹立期間,中國人數百年來第一次在釣魚島海域釋放浮標,用於海上氣象水文觀測。
它們同樣來自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成軍的團隊。
北京奧運會的帆船賽場監測浮標、極地中心的北極海氣耦合監測浮標、中海油的南海深水區油田監測浮標、中科院海洋所的近海環境研究監測浮標……這些滿足了多元化、特殊化海洋監測需求的浮標,已經成為國家浮標網中的一員,也成為國家海防權益的象征。海洋資料浮標能夠在海上全天候長期、定點、連續、實時監測,在國家海洋監測體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軍成和他的團隊研製生產的各種型號浮標已經達到100多套,其中裝備了國家海洋局“海洋資料浮標網”50餘套,裝備中國氣象局“海洋氣象網”30多套,其他的散布在各個涉海單位。這些停靠在不同海域的浮標,以可靠性高、監測參數多、技術先進等優勢,成為我國海洋監測體係的支柱。
從小到大都是乖孩子:選擇浮標研究,把根留在海上
浮標,在我們普通人的印象裏,或許隻是一個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漂浮物,至於它的作用更是不甚了了。讓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表儀器研究所的王軍成介紹起來,浮標就有趣多了。它首先是一個大鐵殼,直徑從1米到10米的都有,漂在海上算是一個龐然大物;它的探測範圍可以從空中延伸到海下2000米,可以測量風速、風向、氣壓、濕度、能見度、浪高、流速、渾濁度、COD、BOD,葉綠素等30多個參數,並進行準確傳輸。
浮標,已經成為王軍成生命的一部分,30多年來,他一刻沒有離開過它。王軍成出生在離山東煙台不遠的一個小村莊,那裏可以遠遠地看見海。小時候,王軍成就向往海,經常凝望著那片無法言說、充滿無限神秘生命力的海。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等故事,打小就吸引著王軍成。對海洋,王軍成有著與他們一樣的夢。
就這樣,住在海邊、望著大海,王軍成一天天成長著。他是家裏唯一的男孩,母親卻從來沒有嬌慣過他,有什麼事情都讓他參與。村子東邊有個大水庫,夏天下大暴雨時,村子裏民兵連都會組織冒雨去水庫大壩抗洪,母親每當聽到集合鑼聲,就催著小軍成拿著鐵鍁參加抗洪,希望他能自理獨立、愛國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