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成家並不富裕,為了生活,父母經常到幾十裏外的廉價集市去賺批發農產品,然後拿回來賺點零用錢。那年,王軍成14歲,他到30裏外的中村大集趕集,買了一大麻袋地瓜幹(可以賺3元錢)。當時賣主是一個中年人,王軍成給他10元錢,他說沒有零錢找,讓王軍成幫他看著小推車,他去供銷社找零錢。中年人剛走一會兒,有個小青年過來,說小推車是他父親的,讓他推回家。一會兒,中年人回來讓王軍成賠他小推車。勞累了一天,卻錢物兩空,王軍成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向母親哭訴經過。母親不但沒有責罰小軍成,反而安慰他,“要吃一塹長一智,通過此事你買到教訓長了見識,做人要誠信”。
“國家為大,不沾公家好處,把公家的事做好。待人寬厚,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幫別人,與他人和睦相處。”母親的教導,一直陪伴著王軍成。從小學到大學,王軍成都是老師眼裏的乖孩子,沒逃過課,每年都是三好學生。王軍成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讀的是無線電專業。他選擇工科是覺得搞技術好,可以做一個嚴謹的人,而蘇聯幫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在當時來說技術是一流的。就這樣,王軍成投身到了學技術的洪流中。
畢業後,他沒有選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還是選擇了留在父母身邊,做一個海的孩子。他的根在煙台,他把事業和未來也留在了煙台。1979年,大學畢業,王軍成轉戰到了浮標領域。這是一個需要開拓的領域,偌大的海域,我們的國家還沒有能力記錄、測量、計算和積累這塊生養我們的海域的數字和資料。而當時,美國、挪威等國家已經把他們的浮標建在了全球。
從1979年至今,王軍成沒有離開過大海,沒有離開過浮標,他腳踏實地、執著追求、勇於創新,培養出一支集科研、生產、技術保障為一體的堅強團隊。麵對大風大浪的惡劣海況和危險的工作環境,他們克服困難,保障了國家海洋監測浮標網的正常運行,被行內公認是一支作風優良、頑強拚搏的團隊。
現在,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王軍成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還在主持國家“十二五”863重點科研任務,兒子則在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從事海洋遙感工作。他最大的希望是與兒子一道為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海洋科技事業發展兢兢業業,做出更多貢獻,也希望有時間多陪陪家人,尤其是帶兒子、孫女回老家看看老母親。
試驗維修長年漂泊在海上:愛恨交織中36年堅守在科研第一線
海,不是風平浪靜的池塘,不是流水叮咚的河溪。海有博大的胸懷,能夠容納百川;海有沸騰的理想,曆經潮起潮落;海有波峰濤穀驚濤駭浪,是對生命極限的考驗。海就是海!有一條永不停息的脈搏,有一腔奔流不滯的熱血。你唯有顛簸於其中,浸沒於其中,才能感覺到海有一種強大的活力。
對海的至愛,讓王軍成一幹上這一行就愛不釋手了。但是,變幻莫測的大海也讓他著實吃了不少苦頭。做浮標,不僅是在實驗室裏做研究的煎熬、難奈和糾結,還有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海上實驗和海上檢修。據王軍成介紹,浮標研究中有1/3-1/4的科研工作是海洋試驗,“因為決定你的研究成果好不好用、能不能用的最終實驗場在海上”。
海上很艱苦,但是艱苦還不是事,關鍵在危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浮標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各方麵技術都不成熟,電子係統、通信係統等90%以上的技術都需要自己研發。各方麵因素疊加,導致故障率比較高,一出故障數據就會中斷。“那個時候,基本上都是自己出海,在海上做實驗進行海上檢修”。到浮標上維修,最擔心的是遇上大浪,那就是波浪滔天。“站在浮標上,根本是站不穩的。一會兒上,一會兒下,那個吐啊、暈啊。當時,真的就是不想幹了。可是,到了岸上,還要幹。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在王軍成的記憶中,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在1993年,“那天,我們開著船到浮標上工作。天氣不算很好,海浪大概有2米左右。按規定,這個浪是可以登標作業的。等船慢慢靠近浮標,然後我們跳到浮標上。由於有浪,登標的時候還是晃了好一陣子。登上浮標是中午時分,我們兩個人維修,一邊修一邊就能聽到呼呼的風聲,感覺到浪不停地在腳下翻滾。從登標到修完,一共用了4個小時,一抬頭已經傍晚了。海上的風是越來越大,五六級、七八級,一直到了十級。怎麼上船?浮標晃得很厲害,船根本沒辦法靠近。好不容易靠近了,船和浮標又撞到一起了,人上不去船上。再試,幾秒鍾的功夫,船又撞到浮標上了。船長一看,很危險,‘別上了,跳海’。跳海也不行啊,浪一下就把人卷進去了。船長給了我們一人一個救生圈,套身上,然後甩出一條繩子,拽住,跳。剛一跳下去,3米多高的浪就把人蒙上了。船長拽住繩子,才把我們拽到船上去。”
王軍成和他的隊友們經常出海,經常要在海上漂著,長的時候2個月、3個月。有時候是修完了,上不了船,就得等。有時候是浪太大了,沒法登標作業,也得等,但是很難等到風平浪靜的時候,一般小於2米浪就算不錯了。在海上,遇到大的台風,船就搖晃得很厲害,上下左右旋轉。20多年過去了,王軍成回憶起來,仍然心有餘悸。這麼多年來,有很多次這樣的危險。這些事,他都沒有跟家裏人說過,他怕他們擔心。“做這個工作,技術跟不上的時候,就是不停地維修。工人不懂這些,隻能自己去,跟誰說了也不能代替自己上去。所以,隻能堅持”。其實,在王軍成眼裏,更多的時候堅持是一種責任感,對國家、對工作和對家庭的責任;堅持是一種成就感,為浮標、為技術也為自己。
浮標,主要是用來監測海上變化,海洋預報、海洋開發、海洋權益和海洋研究,是開發和利用海洋的先導。近年來,隨著浮標綜合技術的提升,浮標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了。一開始的時候,是正常工作半年,後來延長到1年,現在2年甚至更長,基本不會出什麼問題。而且一旦需要維修,也很快。現在,由100多套浮標構建的浮標網每天都能發布3萬多條信息,而且每年都在以十幾套的速度新增各種類型和各種用途的浮標。這是王軍成最欣慰的。
從2個到7個再到100多套:建成中國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監測網
沒有浮標的時候,怎麼進行海上航行?如何監測海洋數據呢?據王軍成介紹,首先是依靠沿海的氣象站,能夠自動傳回一些數據。再者就是誌願船,海上行駛的一些大貨輪、客船、貨船等,自願加載一些儀器,邊航行、邊測量,然後將數據傳回。這樣,也保留了一些數據,至少為人類了解海洋打開了一個缺口。第三就是衛星大範圍的監測,但是範圍太大了,數據的精確性就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