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參折,一句妙語,參倒了門弟顯赫的翁同書(1 / 2)

曾國藩深惡痛絕的苗沛霖是土生土長的安徽鳳台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章的老鄉。他是個不得誌的窮秀才,安徽興起撚軍後,他以抗撚為名,開始在家鄉辦團練。當年他的老鄉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治方略,苗沛霖貓學虎樣,提出“高築寨,廣積糧,先滅賊,後稱王”,在鳳台一帶大修圩寨,把個個散落的村莊變成堅固的堡寨。撚軍作戰向來以騎兵飄忽不定為特點,習慣於長途奔襲。苗沛霖以靜製動,堅固的堡寨成了撚軍的克星,所以他的聲望迅速提升,四年中就成為據圩寨數千、擁眾十餘萬的地方勢力。他又投靠了僧格林沁的愛將勝保,兩三年間升職為道台。不過苗沛霖是典型的梟雄,在他那裏沒有所謂是非、忠奸,保存擴展自己的實力是他的唯一目標。雖然他投靠了勝保,但眼見太平軍、撚軍勢力巨大,因此暗中又與撚軍勾勾連連。陳玉成進軍湖北時,專門派人與他溝通,告訴他太平軍已經集中了五十萬大軍,即將在安慶城下大破湘軍,清妖的天下即將拱手讓給天國,約請他到時候從皖北南下,共謀大業。有江南大營一日崩潰的前例,苗沛霖對陳玉成的話不能不有所考慮,因此他把人馬向南移動,並與廬州的太平軍、皖北的撚軍頻繁接觸。如今兩路太平軍都無功而返,他不能不有所收斂。不過,他與撚軍吊膀子的事,被他的老冤家孫家泰抓住了小辮子。孫家泰是壽州一帶的團練頭子,也是草莽梟雄,兩人為了地盤明爭暗鬥,如今抓住了苗沛霖的小辮子,快刀斬亂麻,把苗沛霖的幾員手下大將殺死了。苗沛霖大怒,召集了好幾萬人馬,前來攻打孫家泰的老巢壽州。

安徽巡撫翁同書當時駐在壽州,當然不能坐視城池被攻破,所以悄悄派人與苗沛霖討價還價,讓他不要進攻壽州。苗沛霖的要求十分堅決:隻有殺掉孫家泰,他才可能撤圍。並且翁巡撫要向朝廷擔保他是忠心耿耿的抗撚團練。翁同書竟然答應這一要求,請出王命旗來,以擅殺平叛將領的名義殺掉孫家泰等人,並把他們的人頭送到苗沛霖手上。沒想到苗沛霖翻臉不認帳,不但攻下了壽州,還把翁同書及他的巡撫衙門文武大員全部扣押下來。翁同書被逼無奈,信誓旦旦向朝廷擔保苗沛霖是忠心耿耿的團練首領,攻打壽州是為了平定孫家泰的叛亂。這顛倒黑白的說法,令知情者不能服氣,尤其是孫家泰的手下,都鳴不平,把狀子遞到曾國藩的總督衙門,皖北形勢麵臨火並的危險。

曾國藩從各種渠道得到的消息,都是苗沛霖橫行不法,居心叵測,而且首鼠兩端,很不可靠。翁同書作為一省巡撫,禦下無方,而且顛倒黑白,把皖北弄的更加不可收拾,因此決定參劾翁同書。

說起江蘇常熟人翁同書,那可是真正的望族出身。他的父親翁心存,翰林出身,學問很大,曾入值上書房二十餘年,道光皇帝的諸位皇子,包括鹹豐皇帝以及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都是他的學生,最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他的三個兒子,老大翁同書,也是翰林出身,官至安徽巡撫;次子翁同爵,由生員而至鹽運使,曆官陝西、湖北巡撫;三子翁同和,那更是大名鼎鼎,狀元出身,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曆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翁家有如此家世,在朝中人脈那真是盤根錯節,輕易動搖不得。

翁同書從鹹豐三年起跟隨琦善辦理軍務,打過不少硬仗,收複了好幾座城池,因此獲得知兵的名聲,被授予安徽巡撫。他受任安徽巡撫時,安徽包括省城安慶在內,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失守。他先是駐軍定遠,結果不久就被太平軍攻克;於是逃到壽州,如今壽州不但丟了,而且還弄出苗、孫相爭的混亂局麵。更可恨的是他太過軟弱,一年前還說苗沛霖是應當痛剿的叛匪,如今又盛讚他是忠心耿耿,真是無恥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