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的行為,因為沒有深思熟慮作為後盾,所以往往不但毀掉了現在做的事情,還會牽連其他。性情肆意妄為的人,做了很多事情,但卻一件事情也做不好,原因就是衝動之心阻礙人去持續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相比成人而言,孩子會在較長時期內處於一種大腦未發育成熟的衝動期,衝動行為幾乎是他們的本能,所以老人們經常說,小孩子沒有長記性,做事“三分鍾熱度”。
尋尋個性衝動,在家裏跟小朋友們玩耍,常常會跟別的孩子發生爭執。本來玩玩具人手一個,但尋尋總是突然看見這個玩具好,搶過來玩一下,掉頭又看到那個玩具好,便又去搶。
在學校裏,搶玩具的衝動舉動又演變出了許多別的花樣。比如上課時發現同桌有一個新鉛筆盒,就要立刻拿過來擺弄兩下。發現好朋友了雙新鞋子,也要馬上研究一番,看看LoGO是不是名牌。即使做功課的時候,做著數學,也會突然想到英語的問題,馬上翻出英語習題看看。
用尋尋媽媽的話說,這孩子整個就是“精神多動症”。一分鍾腦袋裏能有100個想法,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讓他端端正正坐在凳子上集中精神學習半小時,那都如同受刑一般。
喜歡衝動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幹了再想,或者幹了也不想,如同無頭蒼蠅一般,隨著自己性子亂衝亂撞。學習的時候,就是東一下西一下,別的孩子全神貫注15分鍾能做出一道題,他15分鍾做了15道題,但一道都沒做對。
衝動是注意力的大敵,因為注意力總是被迅速地轉移,也就談不上集中注意力。實際上,經常陷於衝動之中的孩子,在本質上缺乏一種自我控製注意力不被分散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在鬧市中讀書。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即使在非常嘈雜,充滿各種吸引力、誘惑力的環境當中,也能集中精神在書本之上。所以,衝動心破壞注意力,反之,注意力也能約束衝動之心。
如何克服衝動集中注意力呢?俄羅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先生曾經為行為衝動的朋友出過一個主意:每當朋友衝動要發火罵人之前,先將舌頭在口腔內卷10下。這是為了鍛煉遏製衝動的“刹車”素質,把衝動之心壓製住,不要被細枝末節的事情破壞心情。據此,父母也可以培養孩子一些簡單的“刹車”方式,如下:
在沒有做完一件事情之前,不能去做下一件事情。如果有衝動,先問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了嗎?”不鼓勵,不表揚,適當限製孩子的衝動行為。即使孩子玩著遊戲,突然想去學習功課,家長也不要因為孩子要去學習而支持他的選擇,因為集中精力玩遊戲和集中精力做功課一樣重要,如果因為衝動養成半途而廢的習慣,孩子就徹底失去了自我約束能力,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
設定“衝動懲罰”機製。如果孩子一衝動,放棄搭積木而選擇看動畫片,那麼搭積木的遊戲就要被限製玩一次。如果孩子在做功課期間突然跑去玩寵物,家長也限製這個孩子做當天功課,結果會如何呢?想來會非常有趣。這就是衝動的懲罰,目的是讓孩子克製衝動心,專注眼前事。
培養孩子按計劃做事的素養。衝動的指向一般都是計劃外的事情,是突發性的、臨時性的,所以克製這種衝動的最好方法就是嚴格執行活動計劃,計劃外的一律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當然,前提是父母幫孩子做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執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