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活下來的人不到5%,這是一個異常殘酷的數字。根據有過親身經曆的猶太心理學家弗蘭克研究,這5%的幸存者身上都擁有一種共同的特質——從未放棄生活,懷抱積極目標。他們想活,想要和愛人重逢,所以他們戰勝一切困難,真的活了下來。
所以說,擁有一個積極的目標,可以讓人在任何艱難環境和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務麵前保持鬥誌,集中注意力戰勝困難。
雪兒功課不算好,老師對她的評語是這個孩子缺乏鑽勁,在學習上,自己能聽懂的就會,聽不懂的就不聽不會,遇到略微有點難的題目,就表現得提不起精神去做,連嚐試之心都沒有。所以,當老師越是講到難點、重點的時候,她就越是分神,不能集中精神。導致的結果就是,對於試卷上有難度的高分值的題目,她隻能選擇放棄,像數學這類的功課也就能拿個60分,有時甚至不能及格。
事實上,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放寒暑假,總是瘋玩,作業本來不多,每天做一點也就做完了,但由於玩得太盡興,放到一邊了。到最後幾天打算集中攻堅的時候,才發現作業這麼多,根本做不完,於是最後幹脆到學校抄同學的。其實,就算隻剩最後那幾天,如果集中精神認真做也還是可以做完的,隻不過精神上已經被那個看似異常龐大的任務給打垮了,沒有戰鬥之心如何取得勝利?
這跟案例中小朋友的情況是一種狀態,因為心理上首先暗示自己不行,所以聽老師講難點重點時精神就天馬行空,不知雲遊何方了。反正都不會嘛,幹嗎還聽?這是此時內心的潛台詞。
如何打破這種心理障礙,讓孩子總能集中精神呢?可以借鑒“流水線理論”。大家都知道流水線作業,所有的東西都是一件一件從滾動帶傳送過來的。以做玩具為例,把一個工人帶到一千個娃娃堆起的小山麵前,告訴他今天要在多少小時內給它們縫上眼睛,他會崩潰。相反,如果讓他站在流水線邊,每次隻過來一個娃娃,那他就會埋頭一個接著一個專注地縫下去,結果一天下來他很可能縫了超過一千個。
“流水線理論”的核心點就是把任務進行小份切割,設定一個不太費力便可達到的小目標,然後在這個積極目標鼓舞之下,大腦就會全心全意並非常快樂地去丁作。放在孩子身上,媽媽應當注意培養他們一種自己設定積極目標的能力。
梅爾媽媽經常和孩子一起玩點小遊戲,例如梅爾非常喜歡的“海綿寶寶海底大探險”,實際上就是一個以海綿寶寶為主人公的通關小遊戲,一共有十幾關,不是很難,倒也趣味橫生,梅爾百玩不厭。媽媽也覺得孩子偶爾玩玩遊戲是很不錯的生活小調節。
後來,媽媽就跟爸爸討論為什麼這款小遊戲這麼吸引孩子。搞企業管理的爸爸認為,這款遊戲非常符合公司的階梯晉升機製,員工成績達到某個階層,就自動晉升一級,如同通關一樣,總是有積極的小目標在眼前,而不是遙不可及的人生理想。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員工積極性,讓他們能保持一種“充分工作”的狀態。
這個討論讓媽媽恍然大悟,在孩子的學習上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總給孩子定一些遙不可及的目標,隻能適得其反,相反,製訂一些容易達到的目標,孩子覺得稍微努力即可達到,就會全力以赴向目標努力。
所以,聰明的媽媽總是在生活中尋找各種靈感,采取一些看似簡單實則智慧的方法幫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梅爾媽媽從遊戲上獲得“積極目標”的感悟就是如此。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設定積極目標呢?不妨嚐試一下這些方法:
第一,“《向日葵》手冊”法給孩子一個目標小冊子,寫上一些能力所及的積極目標。比如英語不好的孩子,可以寫上“下次英語成績考到60分”或者“跟路上遇到的外國朋友聊一次天”。這樣,孩子就會在積極小目標的鼓勵下認真上英語課。這個方法來自韓國電影《向日葵》,男主角把自己的目標寫在小冊子上,做到一樣就用筆勾掉。看過這部電影的家長朋友會有這樣一種感受,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筆勾掉那些已達成的目標,那時的心情真的很美。
第二,“流水線”式學習這就是讓孩子在學習或者做功課的時候,把大目標變成小目標,就如同海綿寶寶通關遊戲一樣,讓孩子養成集中精神個個擊破的好習慣。比如,要做三張試卷,那就分成三份,在三天內完成,這樣每天保證完成一部分,循序漸進,就可以最終達成目標。而不是一下子被作業壓垮,幹脆抗拒或罷工。
第三,隨時讓孩子給自己製訂積極小目標這樣做可以讓孩子靈活地調配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背誦一篇課文,先背熟第一段;學一個解題方法,先學會前兩步;考試,先將成績超過同桌等等,這些小目標會時刻鼓舞孩子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追求自己的成就感,自然而然避免了分神、開小差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