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眾多的人物,如此複雜的人際關係,如此龐雜的組織結構,小說試圖比較全麵地反映中國當今社會各階層的生存狀態,更為具體更為深邃地描繪中國當代鄉鎮的世俗圖景,表現生活的廣度與厚度,使作品真正具有一種史詩品格。
小說所涉及的題材是宏大的,主題也是複雜的。從宏觀上說,其最根本的主題還是中國當代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改革的問題。巴毅回到故鄉,回到鄉鎮去搞房地產開發,本身所表現的就是民間資本或者說是私營企業的發展和擴展的問題,可以是擴大再生產,也可以是跨行業的轉向投資。這無疑表現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與革新。雖然,僅從這有限的篇幅之中,我們還不能看出作家是在有意識地探索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出路,因為文本之中似乎在故事設計和情節的照應等眾多細節方麵還顯不出作者在這一方麵的良苦用心,但是,讀者透過這個故事本身,可以去思考中國經濟改革尤其是民營企業改革的出路問題。
文學總是要關注人生表現人生的,而且要引起讀者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真意。陶淵明有詩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盡管人生的真意常常是難以言說的,但是,作為一個人,包括作家和讀者,更加關注的還是生活,是人生。所以,相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這部小說更重要的主題還是人生。前麵已經提到,小說中的巴毅的奮鬥史本身,就是這部小說最偉大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或許,巴毅的成功昭示著這樣的哲理:“窮則思變”;“路是人走出來的”;“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作為商人,切不可為富不仁;不斷地奮鬥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小說還涉及到作者對現實生活諸多方麵的審視與思考。比如懷鄉病。天天想家,在重慶這麼多年來,每當家鄉來人,他都興奮得不得了。“故鄉在晚風中”,“月是故鄉明”,“少小離家老大回”,“近鄉情更怯”……一個人,不管你走多遠,你的根,你的夢,你的愛,你的恨,總是在故鄉。故鄉是一個斬不斷的思念。可是,故鄉又是一個人的精神病痛的根源。巴毅對故鄉有著很複雜的感情,這也是很多很多遠離故鄉的遊子的情懷。
還有懷舊。巴毅的愛在故鄉,二十多年後,想起年少時“賣冰棒”時認識的女孩王朝鳳,想起李小梅,還想起葉芝靈、孫美蓮、張麗影、王素霞,想起那些曾經的或美好或艱難的故事,想起那些記憶中無法忘卻的點點滴滴……歲月匆匆,“千山外,水長流”,往事似乎隨風而逝,可是,這巴毅就是走不出那少年的夢。我們不能說這完全是在回憶與幻想中來反償內心的孤獨和淒惶,因為巴毅畢竟是有著成功的事業,有著一個空姐太太,有著一般人夢想的所有的一切。但是,身處大都市的巴毅也有著遊子的懷鄉病和懷舊病。這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潛意識。所以,這些看似荒唐的回憶與同學會,失望之中表現出來的是現代人的懷舊病的病入膏肓和無法醫治的沉痛與悲哀。
還有中國的“三農”問題。農村,農業,農民,這是中國社會的最底層,也是中國政治的最基層。小說中寫到,為了修小學,政府向前蔣莊這個村子征地,並許諾前蔣莊免交公糧。可是,幾年之後,政府居然成了“變色龍”,依然要求前蔣莊上交公糧,而且興師動眾,鄉長在前蔣莊召開社員大會,要求社員們停下麥收來聽鄉長的報告……讀著這些文字,我們就在心裏追尋:為什麼?為什麼會是怎樣?沒有答案,隻有等待。好像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但是,現今的中國農民又如何呢?我們期待我們的農民兄弟會過得更好,我們期待中國的“三農”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期待中國政治改革的民主進程會“又好又快”。
當然,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從根本上講,其最深刻的主題就是寫人,尤其是對人性的關注。所以,無論如何,小說總是要表現人性、揭示人性的善惡美醜。這部小說具有史詩的品質,其中的詩性首先表現在小說對人性刻畫的精微深刻,對人性的描繪和展示的形象入木三分。除了對巴毅形象的刻畫之外,小說在正史的敘說中表現了那些底層人的生活處境和人性缺陷。這一點,尤其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王朝鳳的卑俗與小氣,李小梅的狡猾與市儈,朱鎮長的圓滑與老練,見鄉長的刁鑽與奸猾,吳子健的蠻橫與無賴,等等,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