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對應的是,小說中也表現了人性的溫暖。比如麵包老板的溫情與仁厚,重慶賓館老板的溫暖與情義,賓館服務員潘渝盛的溫和與親切,蔣鳳平等人對友情的珍重,巴銀的精幹與沉實,賈俊峰的幹練與爽快,王素霞的直爽與純真,孫美蓮的善良和友好,賈婁峰的勇敢與俠義……這些不但是對醜的揭露,對美的褒揚,更是對正義與仁道的呼喚。
再從小說的敘述結構來看,前麵已經提到,從整體上說,小說主要是兩條線索交錯並行的。一條就是巴毅回故鄉搞房地產開發,另一條是巴毅的奮鬥史。前一條線是直接指向現實的,巴毅受到椿城市、趙廟鎮等各級政府和有關領導的邀請,特地回故鄉趙廟鎮去搞房地產開發,促進家鄉的建設。通過當代企業家回報桑梓的舉措,表現了中國經濟改革和鄉鎮改革的深化與新的突破。小說所描繪的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後一條線索則是巴毅的奮鬥史。從故鄉生活寫到城市生活,從窮困的家庭、窮困的少年、貧寒的中學生活,寫到巴毅的大學畢業、回歸鄉裏,從事法律工作,再到辭職打工,走向大都市重慶,從一個藥品推銷員成長為藥企老板。這一條線索表現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青年的奮鬥與發展,創業與開拓,使得小說所表現的社會生活具有曆史的縱深感。相對而言,前者為明線,是主線,後者為暗線,是副線。二者交錯並行,使小說在情節上斷斷續續,跌宕起伏,錯落有致,不但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增加了小說的容量,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敘述,將現實與曆史勾連起來,明暗相應,表裏相通,使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既具有鮮明的當代性,和深刻的曆史性。這也是小說史詩品格的本質特征之一。
說這篇小說具有史詩風格,還在於它具有一種史詩般的實錄的品格。從整體上說,這篇小說是以宏觀敘述見長,大開大合,氣勢恢宏,文風冷峻。作者仿佛是超然世外,冷眼旁觀,靜對世事,努力保持史學家的冷靜與清醒,以一種冷峻的筆墨來實錄現實生活,回顧往事。當然,更準確地說,巴一的這部《另一半愛情給故鄉》應該算是“民間史詩”、“故鄉史詩”,因為他所敘說的故事是民間的,是鄉村的,是屬於巴毅故鄉的,是底層生活的。更重要的是,作者並不是站在高端,以一個曆史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的視角來俯視、鳥瞰,審視現實和反思曆史。作者隻是站在底層的立場來敘說的。以一個尋常的百姓的身份,以一個遊子的心態,以一種平視的角度,以一種世俗的眼光來看待,觀察。讓讀者對小說中的故事真假難辨,遐思聯翩。
從整體上看,小說的語言在莊重樸素之中恰當地融入了鄉村俚語的狡黠與機智,更顯出一種冷峻的智慧與深刻的幽默。特別是寫見鄉長召開社員大會的那一節文字,具有一種淳樸的鄉村氣味,更顯示了一種“民間史詩”或是“故鄉史詩”所具有的那種平俗幽默的語言風味。
作家之筆,狡猾之至。聰明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文字,一定會發自內心地展顏一笑,一定會為“蔣養合們”的表現而感到解氣,感到痛快。因為作家用一種狡猾的文字,以頗具黑色幽默味道的文字來描繪農民們的狡猾與機智,表現幹部們的奸詐與愚蠢,諷刺中國基層官僚的專斷、怯懦與無能。透過文字,我們會發現,作者貌似一種實錄,實則是對農民深含同情的。
《另一半愛情給故鄉》一直寫到結尾,真正的房地產開發也還隻是拉開序幕,真正的故事雖然已經露出端倪,但是,也還僅僅隻是端倪。盡管沒有結尾的結尾也是現代小說習用的章法,但是,我們依然希望,作者會給讀者的期待一個滿意的“下回分解”。
責任編輯子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