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喜歡那種俯首帖耳聽話"的孩子,父母怎麼講,孩子就怎麼做。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打罵孩子,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還會使孩子滋長一種抵觸情緒,為撒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孩子申辯本身是一次有條理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與父母交流的過程。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找一些問題來與孩子辯論,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
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被允許表達意見,不僅允許孩子談可接受的?安全的話題,而且要允許他們參與討論?爭論,這對孩子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信心,讓他知道一個孩子說的話和做的事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就說話而言,孩子可以體會到他的權利是什麼,社會允許的限度又是什麼。
孩子再長大一些,就會質疑你的判斷,提出相反的觀點,並且進入真正的成人式討論。在孩子改換角色,進入社會之前,讓他在充滿愛心的家庭中學習這一切非常重要。必須讓孩子明白:能夠自己思考是有益的。但不要因此而獎勵正確的回答,懲罰錯誤的回答。好的家長並不急於在孩子一犯錯誤的時候就指出並糾正他們。如果你這麼做,孩子自我檢查和自我糾錯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他也無法獲得充分的自信。
成年人喜歡有禮貌地反駁別人,這同樣適用於家長與孩子間的任何交往。家長可以用這些方法幫助你的孩子形成自己看法,強化邏輯思維,教給他如何真正地?自信地發問;也可以允許孩子在友好的氣氛中闡明他的想法,反駁大人的觀點。好的家長會為孩子智力和自信的成長感到自豪,並且不懼怕孩子的異議。
讓孩子養成如果……"的思考習慣是件好事,這樣他才能在同一時刻考慮幾種不同的選擇。當孩子衝動地建議一項不太合適的舉動時,製止他。讓他考慮一下如果那麼做會發生什麼事情,讓他自己找出原因,為什麼那樣做不合適。這樣,當你不在身邊或是周圍沒有人幫忙的時候,他就會三思而後行。
與孩子說話還應采取以下正確方式:一是誘導式。通過循循善誘使孩子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獲得樂趣,加深感情。二是協商式。對孩子采取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的人格,通過商量和討論啟發孩子動腦筋想辦法,使孩子積極參與說話。三是說理式,也可以稱為解釋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不讚成孩子做什麼的時候,應解釋原因,說明道理,並征得孩子的理解和同意。在孩子做錯事時,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使孩子心服口服。
另外,在與孩子說話時,家長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要從平等的地位出發。不擺家長的架子。在心情好的時候要這樣,存心情不佳或被頂撞的時候更要注意態度。
(2)話題要以孩子為中心。要以孩子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談,當然,有家長和孩子都感興趣的話題更好,以這類話題說話最容易產生溝通,也便於掌握孩子的思想動向。
(3)家長要有足夠耐心。有些問題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家長要有耐心幫助孩子慢慢認識。對孩子沒完沒了的講述,家長也不要隨意打斷,應適當引導,使孩子逐漸提高表達能力。
教子箴言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千萬別說:你錯了。"
——(美國)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