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來握握手,我們就是好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小時候找朋友的歌吧。朋友,不僅僅是童年快樂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更能對一個人性格?氣質?人際交往能力等產生重要影響。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喜歡看人的臉,喜歡咿呀學語;3歲時,喜歡和成人一起玩耍,要求別人給他講故事;4歲以後,更明顯地表現出對同伴交往的興趣。
交朋友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但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從生下來到進入幼兒園之前,隻能麵對一個缺少夥伴的環境。雖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讓孩子並不缺少智能發展?身體成長的條件,但是這些家庭人員和孩子的關係並不是平等的。甚至。
這樣的成長體驗讓一些進入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喪失了交朋友?與人相處的能力,產生交際障礙"。
3歲之前的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小影子",家人幾乎是孩子全部的生活圈"。此時的孩子,對家人帶給他的安全感與舒適感有著強烈的依賴。兒童的社會化發展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中通過父母的影響及指導,孩子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範。但隨著個體的成長,孩子的生活空間"開始擴展。
3歲之後的孩子開始表現出對周圍環境中他人"的興趣與關注,幼兒期的孩子開始踏入同伴行列,大多數孩子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迫切要求尋找小朋友,並加入到其中去。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4~5歲的孩子每天在遊戲中平均擁有3個同伴。
從與同伴的交流中,孩子能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信息"。從而調試其自我評價"。與同伴的遊戲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和自覺紀律,這些活動,都使孩子的社會化能力大大提高。怎樣讓孩子更好地與同伴交流呢?家長應該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在幼兒園?廣場上,經常遇到類似場景:凱裏高興地走向吉米,朝他的小腦袋上拍了一下,結果吉米卻哇哇大哭,而原本一臉笑意的凱裏也變得驚恐,不知所措。
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用語言?表情或體態去交朋友,如果家長不及時教授一些交往技能,時間長了,類似凱裏這種暴力的交往方式,會讓其他小朋友不喜歡甚至孤立他。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哪些交往技能呢?
1.掌握基本的社交語言能力(包括語言?表情?動作等)
①培養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例如你好?謝謝等。
②教孩子友善地和他人交往。例如,主動微笑著和別人打招呼。說話時注視對方的眼睛,交談時語調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