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王笑笑還生氣呢,這最大的蘋果曆來是虛晃一槍,最終要回收到他的手裏去的,他這次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再說也沒遇到過這種事,於是跟客人急眼了。王笑笑的父母自然更是尷尬萬分,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會發生這一切,於是趕緊向同事解釋:其實,這蘋果向來是全家謙讓一番,最終還是要還給孩子的。那位同事地“哦”了一聲,說還有事就先走一步了,然後踉踉蹌蹌邁步出門,留下王笑笑以及茫然的父母。
從上麵的例子中可以得出一條經驗:父母教育孩子學會謙讓時,一定要注意,謙讓不是虛情假意,並不是讓孩子做做樣子,流於形式,而是要讓他們明白謙讓的真正內涵,隻有孩子明白了謙讓的內涵,他才真正學會了謙讓。
專家評析
隨著計劃生育的開展和人們觀念的更新,獨生子女的數量越來越多,這對於減少我國人口壓力是十分有利的,但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更值得關注,由於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過度嗬護,導致孩子自私、任性、專橫、霸道等不良性格,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對孩子長大後為人處世,已及道德品質都有很壞的影響。
作為父母,在愛子女、關心子女的同時,也應該教會孩子學會謙讓,學會有別人,關心別人。共享好東西,這不僅可以融洽家庭氣氛,享受天倫之樂,更是教育孩子,培養良好品德的機會。
另外,家長在付出的同時,也應該讓子女了解這“付出”背後的辛酸和勞累,不能讓子女認為家長為其作出的犧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他們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關心別人,首先從關心家人、關心家庭開始,應多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幫大人搬搬凳子,拿拿碗筷等,讓孩子也體會一下父母操持家務的辛苦和勞累。
13歲的寧寧很聰明,但就是很自私。在學校裏與同學相處得不好,在家裏也惟我獨尊。父親是海員,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從小就隨著母親一起長大,母親嬌慣,什麼好吃的都由著他吃。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媽媽買了他最喜歡吃的龍蝦,總共十二隻,做好了端上來,紅紅的很是誘人。寧寧按照習慣,當仁不讓,把盤子拉到自己麵前,打算獨享。
媽媽已經意識到這樣下去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於是把盤子拉過來,說:“從今天起,吃什麼東西都要全家人平分。”說完,揀了六隻龍蝦放到自己麵前。
上麵例子中,這位母親的做法非常正確。如果采取以前的教育方法,寧寧長大後恐怕也不會養成謙讓的美德。
獻給父母的忠告
“孔融讓梨”的故事永遠不會過時。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謙讓,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樹立榜樣,時時孝敬老人,處處謙讓其他家庭成員。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從父母身上繼承這種美德。
讓孩子心中充滿“愛”
充滿愛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善於關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是很會關心他人。但對獨生子女的愛要注意掌握好“度”,“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對獨生子女付出的愛絕不僅僅是“奉獻”,而是為了對他人、對社會的加倍回報。對孩子播種愛,是為了讓孩子去感受愛、認識愛、傳遞愛,是為了讓世界充滿愛。如果隻是一味地給予愛,而從未教孩子們去體會、珍惜愛,孩子們自然就不知道去愛他人,去理解、寬容他人、善待他人。
文文是一所貴族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他長得瘦小無力,但頗為蠻橫、自私,兩次“搶水”事件讓小夥伴們氣憤不已。
有一次去野炊,老師們故意帶了不多的水,想要培養孩子們的毅力以及團隊精神。最初,孩子們配合默契,口渴時,一小蓋一小蓋地喝,這樣不僅毫無怨言,反而有一種豪邁的感覺,自然,他們對那些水異常愛護。
不久玩累了的文文開始找水喝了,負責管水的同學還沒來得及把水倒進蓋子裏,他就一把拎了過去,幾秒鍾之後,一瓶水所剩無幾,孩子們氣憤不已,他卻不以為然。
另一次是打籃球。休息時,文文和另一個男孩為一瓶水,打起架來。瘦小的文文硬是把高出他半個頭的同伴的嘴唇都咬破了。
在學校裏,孩子們逐漸學會與人交往,在此過程中形成的經驗成為他們成年後人際交往的藍本。同學之間一起學習,一起遊戲,同時也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存在,他們會打架,也可能會一起調皮搗蛋,同學之間,正麵的影響與負麵的影響都在交叉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