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與他人、社會和諧(1)(3 / 3)

孩子的外在行為往往有很大的成分是受父母的影響,所以當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或不能做什麼時,要先想想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影響到孩子的價值判斷,要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得先做到才有說服力。在孩子麵前以身作則,才可能導正孩子的價值觀。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崔永元說,70年代初,他剛開始上學,他父親在團裏做政委,部隊上經常有家屬來探親,有時候沒地方住,他母親就把他們接到家裏來住,給他們做飯。弄得崔永元他們兄弟姐妹都有一種做好事的衝動感,看見媽媽那樣,他們也學著幹:媽媽把熱湯麵端過去了,他們就把自己藏的蘋果獻給客人。

現在的孩子大多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往往自我意識很強。我們並不強求孩子都要將自己的東西給別人,毫無保留的奉獻給別人。但至少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享,懂得與別人分享。

王選1947年10歲時在南洋模範學校得獎。當時在評選獲獎人員時,有好幾個同學得到提名,而獲獎名額隻有一個,老師說要品德好,還要成績好。在同學中他是最謙讓禮貌,樂於助人的人,因此人緣極好,大家一致投票評上了他。

助人是源自內心、甘心情願地去做,就像是心中的田,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等到果實累累時,隻要想吃的人一伸手,就可以得到圓潤的果實。所以,助人可以傳播快樂、分擔痛苦,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因為我們的付出,使別人快樂、自己會更快樂。樂於幫助別人的孩子,肯定會受到同伴的歡迎。

何厚鏵的父親何賢,人稱澳門“黃大仙”,樂善好施,沒有架子,對需要幫助的人,無論是否相熟、是否相識,有求必應。他去世後,一位曾參加過何賢追悼儀式的人士回憶道,從沒參加過這樣的追悼儀式,前來鞠躬悼念的人士有西裝革履的社會名流,也有穿著短褲、拖鞋的市井平民,三教九流,絡繹不絕,萬人空巷。可見何賢交友之廣,助人之多,廣結善緣。即使在何賢逝世多年之後,仍常有素不相識的人向何賢的家人致謝,感謝何賢生前救人一命,幫人渡過難關。父親的這些樂善好施行為,對何厚鏵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人處事都能做到急人所難。

平常,父母親本身如果能夠和鄰居、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相處愉快,並經常邀請他們到家中來作客,在熱情招待之餘,孩子們自然也會感染到此氣氛,學習去照顧和關心別人,並間接培養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許多父母常會因為怕麻煩,擔心孩子會愈幫愈忙,把事弄得一團糟,於是大大小小的工作全攬在身上。若家中請了保姆,孩子更不無原則做任何事,不但學習機會降低,協助、幫助人的示範也較少了。父母應從自已家居生活著手,盡量找出孩子可以分擔的工作,如擦擦桌子、放碗筷等,“玲玲,好乖會幫媽媽做家務,讓媽媽輕鬆不少。”讓孩子了解到他的付出和幫忙,對別人產生了幫助,並因此而產生成就感。

人生下來就有幫助他人的能力,而助人責在心意,而不是想幫助之後是否能得到服償。所以,大人可以協助孩子製作各種卡片,或是寫一張問候卡,用畫與寫的都可以,來表達對朋友、親人的關懷,讓孩子明白,他的愛和心意會讓收到的人感到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