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與他人、社會和諧(2)(1 / 3)

平常,父母可以通過故事告訴孩子助人的美德,讓他感受到助人的快樂。如:“在非洲有許多的兒童,他們的生活很貧窮,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但是常常會有許多人把大家捐出來的東西帶到那裏送給他們,他們看到了這些禮物之後,都特別高興。”通過故事讓孩子發現,施贈能使人覺得心情舒暢、快樂。

要鼓勵孩子由自我中心走向社會化的分享並不容易,經常運用語言給予孩子積極的肯定與讚美,當孩子大方地將東西與友伴分享,或幫助他人時,父母就大聲給予他鼓勵與讚美,會使孩子覺得他所做的事情受到肯定,以後更樂意這樣做。

與別人合作,分享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上帝對一名教士說:“來,我帶你去看看地獄。”他們進了一個房間,那裏有許多人正在圍著一隻煮食的大鍋坐著,他們眼睛直呆呆地望著大鍋,又餓又失望。每個人手裏都有一隻湯勺,因為湯勺的柄太長,所以食物沒法送到自己的嘴裏。“來,現在我帶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帶著這名教士入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跟上一個房間的情景一模一樣,也有一大群人圍著一隻煮食的大鍋坐著,他們的湯勺跟剛在那群人一樣長。所不同是,這裏人又吃又喝,有說有笑。教士看完這個房間,奇怪地問上帝:“為什麼同樣的情景,這個房間的人快樂,而那個房間的人卻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看到嗎?這個房間裏的人都學會喂對方,不是嗎?”教士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對教育孩子很有意義。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生活在孤單和寂寞中,他們需要在活動中掌握如何和同學相處,如何分享和承擔。作為家長就應該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學會分享才是最難忘和最有意義和價值的。

王選小時候,他的父親要求兒子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要和他們友好相處,要與別人分享快樂,要與人為善。王選說,當時父親不是一味地讓他讀書,而是強調人品以及進行多方麵的教育,經常讓他參加戶外的集體活動。這不但強健了他的體質,還培養了他與人和諧相處的合作精神,使他長期成為同學信任的學生幹部,而這身份又促使他虛心接受別人批評、以身作則,更為別人著想和誠懇待人。這種人格的日臻完美使他成為很好的科技帶頭人,團結同事們一起工作,對以後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而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若未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情感,待他長大成人後也很難彌補。

孩子對於能使大人同情的情境,也能表現出相同的反應。然而單單同情並不足以幫助他人,還應進一步學習理解別人。如“你看妹妹一個人玩都沒有人陪她,如果姐姐能夠教妹妹,相信妹妹一定會很開心的。”又如:“你瞧!妹妹還小,才會每次都把你辛辛苦苦搭好的積木弄倒,如果沒有你的幫忙,妹妹是不容易做好的。”使了解自己角色,進而逐漸學習與同伴分享及助人。

父母可以以具體事情說明可使孩子了解合作和分享,如果想吃什麼、想得到什麼東西,需要付出努力。如一個玩具、一個漢堡,是需要很多人互助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夠製做出這個產品、讓許多人受惠。如果我們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讓他們得到快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現在的獨生子女,接觸的幾乎都是大人,缺乏團體的經驗。再加上一般孩子和大人在一起,大人多半會將就孩子,使得孩子日後不知道如何和友位一起相處、共玩。所以父母應給予孩子和友伴在一起玩的機會,一方麵學習獨立、另一方麵也可以培養互助合作的情操。

寬容,博愛,高風亮節

孩子的天性是寬容的。因為成人社會經常向孩子灌輸等級和差別的概念,經常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看待,反而影響了孩子。教孩子學會寬容別人,理解別人,不僅幫助孩子建立了一套健康的與人交往的生命原則,還賦予了孩子一種生命智慧――換位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