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與他人、社會和諧(1)(2 / 3)

作為中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倪萍,談到自己的成長時,動情地說:“姥姥以她最質樸最善良的品質影響著我。而今我長大了,才知道這是多麼寶貴的一筆財富。”

倪萍五六歲的時候,跟著姥姥住在膠東的農村。膠東的農民特別講麵子,出門走親戚,大人孩子都要穿得體麵。如果誰家的孩子新衣服和比較好看的舊衣服都沒有,就隻好向鄰居家借,倪萍的衣服幾乎都被人借過。

一天,倪萍的媽媽給倪萍寄來一雙小紅皮鞋,倪萍高興地舉著鞋滿院子跑,晚上睡覺前,把鞋擺在了炕裏邊的窗台上,剛躺下又忍不住爬起來再看看,不知看了多少回後才睡著。

第二天早晨,倪萍一覺醒來,發現窗台上那雙小紅皮鞋不見了,就光著腳跑到院子裏。小紅皮鞋已經被借給了鄰居愛麗姐了。倪萍急了:“我不嘛,這是我媽媽剛從青島給我捎來的,我還沒穿哪,我不給……嗚嗚……”倪萍哭著,想立即去要回那雙紅皮鞋,但被姥姥嚴厲地製止了。

那天中午,倪萍賭氣沒有吃飯。後來愛麗姐把紅皮鞋還回來了,但前後的紅皮子都不見了,鞋子的原樣已經沒有了。倪萍病了,為了這雙紅皮鞋病的。姥姥自然心疼,姥姥一邊抱著倪萍,一邊給她講道理:“做人就要心眼好,人家就會記你一輩子,哪一家不是靠人家幫才能過好日子。人哪,就得心眼好,不管你做好事還是壞事,老天爺都能從天上看見……”

倪萍從沒有見過姥姥這麼認真、這麼有耐心地反複講這個道理。倪萍從姥姥的表情中揣摩出這席話有多麼重要,於是,那一幕就永遠地刻在倪萍的記憶裏了。

倪萍從小就是在姥姥的這種最善良又是最樸素的品質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已成明星的倪萍,生活樸素,平易近人,並且經常幫助別人。當別人感謝她時,倪萍卻想要感謝姥姥,她說:“今天在我身上還存有一些質樸、美好的東西,也是那些曾經向我借衣服的鄉親給予的。”

家長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感染或教育孩子。倪萍姥姥的教育方法不能算是科學教育孩子的一種什麼模式,但她注意從小引導孩子心中裝著他人,做一個善良的人,並且自己身體力行,這正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

在德國,孩子們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法蘭克福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作客,大人們則毫無保留地支持。

今天,不少家庭當孩子願為辛勞一天滿臉倦意的父母做些家務時,父母總是說:“去做功課吧,好好學習就是幫媽媽最大的忙。”他們這是片麵地培養孩子,把孩子變成了“小學者”,似乎周圍所有的人都應該幫助和關心孩子,而孩子的任務僅僅是學習。這樣的孩子很快習慣於家庭給予的一切。他們在家裏沒有任何義務,而有的僅僅是特權。因此,他們很容易滋長起自私、冷漠,無視他人的快樂與痛苦的思想。所以,家長要從轉變觀念做起。

樂意幫助別人

毛澤東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於人的人。我母親正是最後一種人。”毛澤東的母親毛文氏,對毛澤東一生很大影響。因此,毛澤東非常敬重她。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雖未曾念過書,但佛教思想對她的影響極深。佛教講慈悲、布施、平等、博愛,這些思想在毛澤東母親身上有完整的反映。她心地善良,對貧苦人富有同情心,經常瞞著丈夫給貧苦鄉親接濟糧食。在饑荒時,窮人乞討,她更是多加布施。毛澤東有個堂叔生活非常困難,父親毛順生想低價買下他的水田,這遭到了母親的堅決反對,並且母親常帶著毛澤東偷偷去接濟這位窮本家。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無聲無息地滲入了他幼小的心靈,使毛澤東從小就對弱者極具同情心,並與母親一樣經常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