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父親認真的表情和語氣,孩子們都很感動,覺得父親很看重他們,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就都非常認真地答應了。
被“委以重任”的孩子都心生神聖之感,似乎自己也成了真正的醫生,就像在給病人開處方一樣鄭重。他們覺得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可不能馬虎,所以就都一筆一畫非常認真細致,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和懈怠:“這可是老爸交給我們的‘重要任務’啊,他這麼信任我們,我們怎麼能辜負他的信任呢?”
就這樣,這位老師和幾個兄弟在暑假裏每天就非常認真地幫助父親抄醫書。因為孩子們也把抄醫書當成了很神聖的一件事,每一個字都不敢馬虎,假期裏每天他們都把抄醫書當做了最重要的任務。長時間的磨煉,這幾個孩子都練就了認真踏實、仔細嚴謹的做事作風,不僅僅是抄醫書,他們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夠很認真、很踏實地做下去。
委托孩子幫助自己做事、對孩子“委以重任”,這會讓他體會到被“重用”的成就感,這是在給孩子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會讓他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他自然也會非常認真地去幫助父母做事,這常常能夠很好地鍛煉孩子認真做事的個性品質。
完成任務的質量比數量和速度更重要
為了獲得完成事情的成就感或博得父母老師的讚揚,有些孩子會更多地追求完成任務的數量和速度,而忽略完成事情的質量。要培養孩子做事認真的態度,父母就要在孩子做事時告訴他,完成事情的質量比完成的數量和速度更重要,讓他做事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再追求數量和速度。
有個小男孩剛開始學寫漢字,媽媽給他布置的任務是每天寫完漢字20個,每個漢字重複寫三遍。為了證明自己寫得快,也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玩耍或看電視或去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常常在寫字的時候一味求快,寫字時很馬虎。結果,雖然他很多時候在不到20分鍾的時間內寫完了20個漢字,有時候為了博得媽媽的好感,他還多寫兩個字,但是他寫的字都是歪歪扭扭,有的地方筆墨重、有的地方筆墨輕,有的漢字橫筆太長、豎筆太短,筆畫結構七零八亂,筆畫還時常跑到格子外麵去,好多時候媽媽都認不出來是什麼字,寫錯了筆畫的字也是常有。
媽媽覺得兒子這樣下去不好,字寫出來是給人看的,如果兒子寫出來的字別人認不出來或是看著很費力,那對別人是很不尊重的,以後說不定還會引出什麼麻煩事呢。於是,媽媽調整了對兒子寫字的要求,規定他每天寫15分鍾的漢字,寫多少個字都沒有關係,但是要求他寫每個漢字都要筆畫工整、正確,不多、不少筆畫,筆畫不出格子,橫、豎、撇、捺等筆畫都要做到整齊、合乎比例。按照媽媽的要求,小男孩開始認真地寫,最初仍免不了圖快,但經媽媽的不斷提醒,他開始放慢速度,認真地寫每一筆、每一畫,認真地寫每一個漢字。雖然他每天寫的漢字少了,但由於他非常認真地去寫好每一個字,寫出的字越來越漂亮,等他手法熟練了、寫字的速度加快之後,但寫出的字仍然很漂亮。
在孩子寫作業或做其他事情的時候,父母要盡量要求他放慢速度先把事情做好,然後再做快,先要重視做事的質量,然後再關注他完成的數量和速度,讓他在注重做事質量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做事認真的態度。孩子養成了做事認真的態度之後,等到他做事的動作熟練了、做事的速度加快,他仍能夠容易保證做事情的質量。
過程比結果重要
有些父母和孩子自己更關心做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過程,他們覺得隻要事情的結果是好的,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做、經曆什麼樣的過程無所謂。然而這種隻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做法卻是不可取的,這對養成孩子做事認真的態度是不利的。這就好比鼓勵孩子不管采用什麼方式考試,隻要拿到高分即可,哪怕作弊也可以。這當然是很多父母所反對的。
曾有研究生在完成導師布置的論文作業時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們在自己做的實驗中得出的數據結果是人們不期望的或者與現實是有出入的,就是說他們實驗得出的數據和結論對人們的生活是不利的,與人們的經驗是相悖的。而為了博得導師的好感、讓自己的論文成為完美無瑕的論文,或是讓人們對這種實驗結論能夠接受,研究生們稍微改動了一下實驗數據。這樣,他們的論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了,而結論也是讓人們“滿意的”。但這樣的論文卻被導師批為“不合格”。違背事實、篡改事實,隻是為了讓結果看起來更“完美”,這不是科學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