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為自己的失誤負責
有些孩子做錯了事情之後,父母喜歡為孩子去補救,比如,吃飯灑了湯,父母就趕緊拿抹布抹幹淨桌子,為他換下灑上湯的衣服並替他洗幹淨;孩子因為馬虎丟了學習用品,父母馬上花錢為他買來;孩子上學忘了帶書本,父母趕緊馬不停蹄地跑到學校給他送去。很多人認為父母做的這些事情都很正常,沒什麼不可以。
但父母的這些做法難以培養起孩子的責任心,會讓他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正出了問題有父母呢,自己繼續出問題沒有什麼關係,就還是照舊漫不經心地做事。出了問題有父母“兜著”,孩子自然難以更用心地去做好相應的事情,這樣怎能更好地培養他的責任心呢?
有一位父親曾跟某教育專家抱怨說:他的兒子沒有責任心,小黃帽一個學期就丟了好幾個,孩子對此還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專家就問這位父親,是不是孩子丟一個你就給他買一個啊,那位父親說是的。專家就繼續說,你這樣下去,孩子沒法有責任心,孩子覺得丟了小黃帽爸爸馬上就可以給買一個新的,他覺得丟了也無所謂。若讓他不再覺得丟了無所謂,那就等他丟了讓他自己去找,找不到第二天就不能戴小黃帽去上學,若是被老師批評,就讓他接受批評,他若不忍受老師的批評,就讓他自己花錢去買一個,若是他的零用錢不夠,就讓他取消自己的一個消費項目,比如最近不去吃麥當勞了,以省下錢去買小黃帽。
也許,教育專家的這一番話,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太麻煩,甚至會認為是父母對孩子缺乏愛的表現,為了圖省事哪比得上自己替孩子解決了痛快。但父母替孩子承擔了他的失誤表麵上是讓父母、孩子都省事了,孩子沒有經過自己付出努力就解決了問題,他不會懂得珍惜,仍難以培養他對事情的責任心。父母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他麵臨的問題,讓他自己去修正他的失誤,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讓孩子學會為家人負責
有些父母會責怪孩子對家裏的事情沒有責任心,地上有垃圾他不知道撿起來;油瓶子倒了他不知道扶起來;刮風下雨了他不知道關上窗戶。這很多時候其實是父母不讓孩子插手家庭事務,不讓他為家人做事情的結果。因為不讓孩子為家裏做事情,他會覺得家裏的很多事情都隻是父母的責任,與他沒有關係,於是就習慣於家裏的事情一概不管了。
孩子雖然還小,他很多能力還不夠強,但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他有責任為這個家庭做一些事情。父母要讓他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就要讓他為家人做些事情,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一個重要途徑。父母隻有讓孩子從小為家庭、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讓他慢慢產生這些事情也是他的責任的意識,並很自然地付出行動。
李彬從小就是父母的小幫手,雖然剛開始李彬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但媽媽總是根據他的能力給他安排一些家務事,比如,幫助媽媽擇菜,幫助媽媽打掃衛生,為爸爸洗一洗襪子,給媽媽梳一梳頭發。慢慢地,李彬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做得也越來越好,下水道堵了他會搶先去疏通好,垃圾滿了他會搶先去倒,地板髒了他會搶先去打掃。這樣一來,李彬父母省了不少心,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李彬習慣於做家務,習慣於為爸爸媽媽做事情,他的責任感也慢慢增強了,他把做好家務、為爸爸媽媽做事情當成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如果哪一天他沒有為家裏、為父母做什麼事情,就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覺得對不起爸爸媽媽。
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還要抓住時機讓他為家裏、為家人做些事情,讓他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強烈的責任心。
讓孩子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教育孩子從小對社會承擔起他能夠承擔的責任,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一項重要內容。為社會承擔責任並不是說要像科學家、政治家等那樣為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年幼的孩子還達不到那個程度。為社會承擔起責任,就是說讓孩子關心社會、愛護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簡單地說,就是去做他能做的、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而不去做對社會有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