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要教育孩子出門在外要懂得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要維護社會環境,比如不要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上車要排隊,在車上要為老弱病殘孕讓座,要愛護公共場所的設備設施,等等。孩子在這樣的一件件小事中,就知道了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明白了哪些事情也有他的一份責任,因為這代表著一個人的道德責任心。有些父母在外習慣於隻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做事情,比如為了自己的方便隨便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為了自己省時間在隊伍中隨便加塞,孩子耳聞目睹了父母的這些行為也容易讓他缺乏責任心。
父母還要鼓勵孩子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比如讓他用自己的零花錢為災區、為貧困孩子捐款,讓他去幫助孤寡老人、幫助殘疾人,讓他參與一些義務植樹、誌願者活動等。有些父母會認為,讓孩子花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付出血汗去為別人做事情不值得,是“傻瓜”的行為。但父母不知道這種“傻瓜”行為對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卻是非常有益的養分,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會讓孩子更快樂,孩子為別人付出愛會讓他感受到更多的愛,而這些無形的精神回報對孩子卻是異常珍貴的。要知道,“給別人快樂,自己會更快樂”,“給別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看看那些生活得快樂而幸福的人們,他們很多就是喜歡為別人帶來快樂的人。
2.小克林頓的總統夢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做好某件事的能力有充分的肯定態度,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這種自信激勵他去積極行動,激勵他更好地發揮潛力,而積極行動和潛力發揮又推動他真正把事情做好。而自卑的人則不相信自己有做好某件事的能力,他就缺乏積極行動的動力,也難以發揮出相應的潛力,當然也就難以做好相應的事情。
一個人擁有了自信,他就成功了一半。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華人成功學之父陳安之在培訓學員時首先要幫助他們激發起自信,他要求學員每天對著鏡中的自己大聲說“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有能力的”、“我是最優秀的”等自我激勵的話,他認為通過這種不斷的自我激勵,讓自信的話語深入人的潛意識中,從而會極大地激勵人的積極行動。陳安之說:“是自信讓人成為超人。”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經想當音樂家,他想吹喇叭、吹薩克斯,而且吹得非常好,有人請他去美國白宮,克林頓見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肯尼迪跟他握了握手。克林頓回家後立刻跟媽媽說:“媽媽,我要當總統。”他的媽媽說:“克林頓,我們家這麼窮,沒有什麼背景,你真的要當總統?”克林頓說:“我一定要當。”因為克林頓的自信,他最終成了美國總統。
自信也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他激勵孩子充滿信心地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自信會讓孩子願意去嚐試,也會讓他在失敗的時候不放棄,而是繼續更加努力去做,這樣,事情自然就會做得越來越好。而自卑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都表現得退縮,懼怕失敗,不敢表現自己,沒有勇氣去嚐試,不敢去行動,他自然難以把事情做好。
中國科大少年班第一人——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的寧鉑,曾被譽為“中國第一神童”,在20世紀,寧鉑的頭上籠罩著無數的光環,他成為了全國上上下下都十分關注的人物;成為了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標杆;成為了千千萬萬孩子的學習榜樣以及各大媒體的追逐對象。也許正是在這種無處不在的關注下,寧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做很多事情都會擔心:萬一失敗了怎麼辦?他擔心愧對人們的這種關注,擔心破壞了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因為缺乏自信,寧鉑多次報考研究生,但每次都是在進考場前就放棄了,很多次他有得到成功的機會都不敢去嚐試,最終他慢慢淪為一個很平凡的人,並在2003年出家為僧。而寧鉑的同學——當時同樣是少年大學生的張亞勤,那時的名聲遠沒有寧鉑那麼大,張亞勤曾說:“寧鉑比他還聰明,智商比他高。”但在20多年之後,這兩個少年大學生的命運卻有了天壤之別:張亞勤的名字風靡全世界,他獲得了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現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可以說,是自信成就了張亞勤,是自卑毀掉了寧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