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性格(7)(3 / 3)

兆軍的媽媽和輝輝的父親麵對孩子不符合自己願望的表現,采取的都是違反兒童心理的做法,他們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采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有些天生的自己的性格偏好,比如兆軍也許天性就內向、喜歡獨處,而輝輝天性就喜歡自由、不受拘束。如果父母強行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造孩子的性格,往往會適得其反,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事實上,兆軍和輝輝的那些截然相反的表現也並非絕對是不好的,隻是因為他們的做法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才被認為是不當的言行。對此,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行改變孩子的做法,而是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了解他的願望,然後適當地加以引導。

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了解孩子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隻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符合他心理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孩子和孩子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是有一定的差異的,他們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如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性急有的穩重,有的愛說愛跳有的沉默不好動,有的喜歡熱鬧有的喜歡安靜,有的喜歡冒險有的喜歡規矩。而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也有不同的心理表現,如孩子在小學時期乖巧聽話,而到了中學時因獨立性、自主意識都增強,變得有些不聽話。父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的心理特征,然後再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父母要了解教育規律

幾年前,海南一位漁民張建民開始訓練女兒張慧敏進行馬拉鬆長跑,他的訓練計劃一直以來都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愛好長跑的張建民曾經要訓練兒子也就是張慧敏的哥哥每天練習長跑,但兒子每天不願意起床,再加上家裏人都反對,父親就隻好放棄。後來,他有了女兒張慧敏,他就從女兒3歲多的時候開始訓練她長跑,雖然這也遭到了家裏人和周圍人的反對,但張建民沒有放棄,他堅持要把女兒訓練成馬拉鬆冠軍,因為他發現女兒似乎比較喜歡跑步,而且有長跑的天賦。

張建民給女兒製訂了嚴格的5年訓練計劃,從每天的100米到500米,500米到1000米,1000米到1萬米,強度不斷增加,不論刮風下雨,不管道路泥濘,不管酷暑嚴寒,父親都要陪著女兒一起長跑。現在張慧敏每天都要堅持跑30多公裏,周末則要跑40多公裏,有時要超強度地每天跑10個小時。雖然小慧敏也有偷懶的時候,有勞累不想跑的時候,但整體來說,她還是比較聽父親的話,長跑一直堅持了下來,而且成績漸長。2007年暑假、張慧敏8歲的時候,張建民要求女兒從三亞跑到海口,這是有數千公裏的距離。2008年暑假,張建民要求女兒從海南跑到北京,經過了55天的堅持,父女倆從海南跑步到達了北京,跑了3588公裏的距離。

在很多人看來,張建民如此訓練女兒是在“虐待”女兒,一個不足10歲的女孩每天都要作這樣超強度的體育訓練無異於酷刑。他從開始訓練女兒到現在已經有多年時間,這期間,外界一直是質疑聲一片,而很多專家也稱這樣的訓練計劃“很不科學”,都替小慧敏擔憂。

在張慧敏從三亞跑到海口之後,海南省級體校科研所的科研人員曾給張慧敏作了一個全麵的身體檢查,他們發現張慧敏的某些指標出現異常:一是尿蛋白出現一個陽性,正常情況下應該全是陰性,這表明小慧敏運動量過大;二是血尿素氮值偏高,這顯示慧敏的身體處於疲勞狀態;三是她的血紅蛋白也在正常範圍的下限,這表明她的營養不足。科研人員認為,過大的運動量給張慧敏的身體帶來的損害暫時還不會明顯表露出來,但因她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階段,過大的運動量會給她的骨骼、心髒、內分泌係統、神經係統等都會帶來損害。海南省文體廳競技處處長葉誌春說:“這麼大的女孩每天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我覺得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可取,違反科學,後果將不堪設想。”

張建民自己喜歡長跑,也一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馬拉鬆長跑冠軍,就不顧眾多的反對和阻礙堅持要女兒每天進行超強度的訓練,無論說他愛名爭利也好,還是說他望女成鳳也罷,他的做法確實違反教育規律,而違反教育規律的做法最終會給孩子帶來某種程度的身心傷害。無論父母希望子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一定先要了解兒童教育規律,且要遵循兒童教育規律,否則,隻會傷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