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男孩的這些行為可以說都是爺爺奶奶慣壞的,孩子自小由他們帶大。因為是唯一的孫子,爺爺奶奶對他百般溺愛、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把他當做一個價值無量的寶貝寵愛著。孩子的父母要是因兒子做錯了事要批評他、懲罰他,爺爺奶奶就會護著孫子,不讓父母傷孫子一丁點兒。老人動不動就跟父母說:“別傷著我孫子。”好像他們才是孩子真正的親人。很多時候,孩子的父母對老人的做法也無可奈何,但也很難說服固執的他們。
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家庭都會存在,年輕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要負起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來,有條件自己教育孩子就要自己教育。如果實在無法避免要讓祖輩帶孩子,父母要和祖輩多交流,平和而耐心地給老一輩講解溺愛孩子的危害,和他們一起學習一些科學的兒童教育知識,告訴他們要真正愛孩子,就要給孩子以科學的愛。
父母教育觀點要一致
對於一個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其父母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時,家裏的老人還要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但在一個家庭裏,缺乏生活和人生經驗的、幼小的孩子需要接受家人觀點一致的教育,如果家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觀點不一致,就容易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容易讓他產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混亂。
11歲的劉勇讀小學五年級,和許多家庭“嚴父慈母”的家庭環境不一樣,他們家是“嚴母慈父”。劉勇的爸爸是個心胸開朗的人,或者可以說他是個大大咧咧、很“粗”的男人,他對兒子也是很寬容,他覺得隻要兒子吃得好、身體健康、心情快樂、成績過得去就可以了,不會強求兒子一定要取得多麼好的成績,不是非要他參加這樣那樣的學習班不可。總之,他覺得隻要讓而子順其自然地成長和生活就可以了。
然而,劉勇好強的媽媽就不一樣了,她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學習一定要名列前茅,做事一定要做得很地道。她要兒子參加各種輔導班、學習班,要他發展幾項個人的特長;她要求兒子吃飯不能吧唧嘴、不能狼吞虎咽,讀書學習時不能搞各種小動作。兒子的一點小缺點,媽媽就要借此大做文章;兒子的一點小失誤,媽媽就要嘮叨半天;兒子稍有懈怠,媽媽就會嚴加管教。
為了兒子的教育,劉勇的父母常常會爭論不休、各不相讓,有時候還會互相爭吵、打罵,爸爸說媽媽“過於苛求”,媽媽說爸爸“對兒子不負責任”。而劉勇夾在中間常常會不知所措,特別是父母都在身邊的時候,他不知道該聽媽媽的還是該聽爸爸的。劉勇喜歡和爸爸在一起,懼怕和媽媽在一起,因為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劉勇會非常輕鬆、自由、快樂,而和媽媽在一起,他會拘謹、緊張,但媽媽在的時候,劉勇不敢表現出親此疏彼,他害怕媽媽的訓斥和打罵。因此,劉勇在父親麵前總是自信而勇敢,而在母親麵前卻像是一頭小綿羊,表現得很懦弱。
劉勇的兩重性格表現就是父母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觀點所導致的結果,這也容易導致孩子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混亂,影響他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麵要經常交流和溝通,要統一教育觀點,避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造成不良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關係勝過教育
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曾說“良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很多教育”,也就是說,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比教育本身更重要。為什麼許多農村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沒有什麼文化,也不懂得什麼兒童教育,但他們的孩子卻非常優秀呢?這主要是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