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性格(6)(3 / 3)

我們常常會發現,在城市,有很多有高能力、高學曆或較高地位、家庭條件優越的父母,因為總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總喜歡居高臨下地訓斥、教導孩子或嚴厲地管教孩子,而他們的孩子卻仍會出現很多問題。而某些生活地位低微、家境並不富裕、也沒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因為和孩子像朋友似的相處,平靜溫和地對待孩子,他們的孩子反而性格很好,而且學業、交際、做事都很不錯。因為這些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似的關係,這讓孩子感覺到平等和被尊重,讓他們體驗到更多的父母之愛,因而能夠用良好的言行去回報父母。而那些對孩子發號施令,居高臨下地訓斥、教導孩子和管教孩子的父母,雖然他們為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但這些付出在孩子看來並不是真正的愛,孩子會覺得沒有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賞,這必然會傷害他的心,也自然不利於他的性格養成了。

孫雲曉的女兒在一個周末晚上要去慶祝同學的生日,回來時爸爸去接她,他們事先約定8點鍾在地鐵站見麵。但女兒回來卻晚了一個多小時,在這一個多小時裏,爸爸焦急萬分,雖然對於女兒食言很生氣,但他克製住自己的焦躁和憤怒情緒,細心地給女兒分析了一個女孩晚歸的不便。對於自己沒有遵守約定,女兒很是歉疚,也連誇爸爸這麼理解她,這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爸爸隻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憤怒而訓斥女兒,隻是大聲地責怪女兒不該晚歸,隻是嚴厲地教導她如何注意安全、晚上要早回家,這就是居高臨下的教育了。而這樣做的效果遠不如前一種方式,這樣會更容易激起女兒的反感,會讓她反而強詞奪理。

良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信任和寬容孩子,與孩子平等地相處和交流互動,要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和孩子如朋友似的親密、平等關係中讓他潛移默化地接受正麵的教育,這比許多語言的教育和教導要有效得多。因而,愛孩子的父母們,無論你們是否具備兒童教育的專業知識,都要努力與子女建立起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努力與孩子建立良性的互動關係,這其實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7.兩朵玫瑰的命運

據報載,暑假期間,某省一位年輕媽媽覺得自己14歲的兒子比較叛逆,喜歡上網玩遊戲,沒有吃過什麼苦,學習成績也不好。她聽一位朋友說暑假裏有個吃苦夏令營可以幫助改變孩子、鍛煉孩子的吃苦能力。這位媽媽毫不猶豫地給兒子報了名,要他去參加吃苦夏令營,希望夏令營能改變兒子的一些壞習慣。

兒子在夏令營待了7天的時間,從沒有吃過苦的他每天跟著營員和教練進行軍訓、背著背包拉練、攀岩。他們每天要吃粗茶淡飯,自己洗衣服、疊被子,沒有零食可吃,一盤回鍋肉很快就被營員們搶光了,他們還要給父母寫感恩信。這些事情對於這個男孩來說的確是在吃苦,因為這些事情他從來沒有做過。因為害怕完不成任務遭到教練的批評,所以這個男孩每天都努力堅持完成每一個任務。

等到兒子結束夏令營回到家,媽媽看到兒子被曬得又黑又瘦,非常心疼,趕緊給兒子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讓他美餐一頓;兒子要洗碗,媽媽奪過來沒讓他洗,一是覺得愧對兒子,二是怕他洗不幹淨;兒子自己洗衣服,媽媽嫌他沒洗幹淨,又重新洗了一遍。沒過幾天,這個男孩又恢複了夏令營前的樣子:上網打遊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這讓媽媽很是不解:不是說吃苦夏令營能改變孩子嗎?為什麼兒子參加了夏令營還是沒有任何作用?他還是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做、不願意再吃苦?

上麵這位媽媽的困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對於這種情況,父母除了抱怨孩子難教育、抱怨現在的各種教育機構有問題之外別無他法。然而,這些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他們自身出了問題,因為父母缺乏對兒童教育規律、對兒童心理的認識,因為他們自身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才最終使孩子走向了父母期望的反麵,甚至抵消了各教育機構正常教育的效果。比如上麵故事中的這位媽媽,她自身缺乏正確教育孩子吃苦的能力,她也不了解孩子的吃苦品質不是靠一場“惡補”就能一勞永逸的,她不了解正是自己剝奪了兒子在家裏吃苦、愛勞動的條件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