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性格(5)(1 / 3)

有一個已經19歲的男孩,他的父母都有較高的學曆,還是大學裏的教授。但父母對於這個已經成人的兒子還是非常專製,控製著兒子的一切活動。他們每天都要與兒子嘮叨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該怎樣去做,這都是兒子自小以來父母的一貫做法。隻要兒子一天不學習,父母就會沒完沒了地教訓甚至挖苦兒子,隻要兒子在玩,父母就要訓斥他不要隻知道玩。連同穿什麼樣的衣服,留什麼樣的發型,看什麼樣的電視劇和書籍,和什麼樣的人交往,選擇什麼樣的工作,等等,父母都要插手,而且要兒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否則就被斥為不聽話,就是不孝順的兒子。

這個男孩說,父母的做法讓他活得很不開心、很鬱悶,思想壓力很大,有時候他會非常憤怒地與父母大吵一架,甚至會動手打父母。他覺得被父母逼得快要受不了了,經常會像要瘋了似的和父母發生激烈的衝突,家裏每天的氣氛都很緊張,讓他時刻都想逃離這個家。

父母專製的教育態度常常會激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惡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從而會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也使家庭教育失去它發揮效用的基礎。專製的教育態度容易使孩子養成懦弱、脾氣暴躁、仇恨、憤世嫉俗、抑鬱等性格弱點。所以,父母一定要克服專製的教育態度,凡事多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不要霸道地隻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這樣對養成孩子良好的性格會更有利。

杜絕溺愛和放任

有一位媽媽對女兒的任性很頭疼,她說女兒小時候、中小學的時候在學校裏非常乖巧,很聽老師的話,學習成績也還不錯,是老師喜歡的好學生。但是一回到家裏就會變得非常任性,在家裏誰也不能惹她不高興,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要順著她才行,一不滿意就會大發脾氣,儼然一個霸道的小公主。到了大學談戀愛時,男友換了一個又一個,不是女兒不想和男友繼續走下去,而是男友時間久了都忍受不了女兒的任性,她不能容忍男友對她一丁點兒的不關心,容忍不了對方的一丁點兒缺點。

這個女孩主要是從小父母家人就總是嬌慣溺愛她,總是事事滿足她的要求,不忍心讓她受一點委屈,不忍心讓她吃一點苦,慢慢地就形成了她任性霸道的性格。太多的事例證明,對孩子溺愛是有害無利的,容易讓他養成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等不良的性格,影響他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這是每一對父母都應該努力避免的。

溺愛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影響,同樣,放任孩子、對孩子不管不顧也是不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的。孩子畢竟缺乏生活和人生的經驗,需要父母對他進行及時、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但有些父母會由於某種原因,如忙於掙錢、工作等,疏忽了對孩子的管教,這最終也會給孩子和整個家庭都帶來不利的影響。

曉軍的父母在他6歲時就離婚了,母親離家,而父親也外出打工,留下他跟鄉下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父親一年半載才回來一次,根本沒有時間管教兒子,而爺爺奶奶也隻是管得了孫子的吃喝,其他的都顧不上。由於家裏窮,曉軍上學時斷時續,交不上學費就逃學,爺爺奶奶給他交了學費他就再去上幾天。在逃學的日子裏,曉軍和一些有同樣遭遇的“留守少年”一起在外麵混,他們很多初中沒畢業就再也不去上學了。對於曉軍的逃學和退學,爺爺奶奶也不再管他了,他們覺得無能為力。後來曉軍幹脆把父親寄給他的生活費、學雜費拿來和夥伴們一起揮霍在了網吧和飯館裏。曉軍“翅膀硬了”,爺爺奶奶再也管不住他的身、也管不住他的心了,父親常年不回家,那就更不必說了。於是,曉軍就樂得和朋友們在外逍遙自在,上網、下館子、玩女友,錢總有花完的時候,沒錢了,他們就去搶劫,花完了再去搶,最終和同伴一起淪為少年犯。

曉軍的例子就是因為父母和家人對他持放任的態度,平時對他疏於管教,任由他去做壞事,導致他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歧途。

可見,溺愛和放任都會讓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溺愛給孩子的是過多的愛、是畸形的愛,而放任常常是父母對孩子缺少關愛,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缺少管教和引導,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教育態度。這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力求避免的。

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我們認為,父母在做好孩子“衣食父母”的前提下,要努力在民主的教養態度下努力去做孩子的良師和益友。首先要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僅僅做到讓孩子吃飽穿暖是不行的,還要努力成為孩子的益友,分享和分擔孩子的快樂和煩惱,還要做孩子的良師、引導他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