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真正有性格問題和某些性格缺陷的孩子,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父母最好要谘詢教育和心理專家,尋求專業的幫助,以避免自己采用了不當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的問題和缺陷加重,時間久了更加難以解決。
性格缺陷和言行習慣一樣,是孩子年齡越小,性格可塑性就越大,也就是說,年齡越小的孩子,培養好性格、改變不好的性格越容易,而年齡越大,則培養好性格和改變不好的性格越難,所謂“本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父母要盡量抓住孩子出現性格問題和缺陷的苗頭,在不懂得如何解決孩子的性格問題的時候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防止孩子的性格偏離正常越來越遠。
不同孩子的性格缺陷有不同的表現,表現程度不同,表現的方麵也不同,如有的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恐懼書本、恐懼考試等問題,有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時出現膽小、孤僻、特別內向等問題,有的孩子在做事中出現畏首畏尾、不能堅持等問題。有的孩子隻有輕微的性格問題,有的則性格缺陷嚴重到會影響他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影響到他的身心健康成長。
對於孩子不同的性格問題和缺陷,父母可以通過查閱圖書、網絡等了解孩子的性格改善方法,可以通過谘詢某些兒童教育專家或心理谘詢專家幫助孩子改善性格弱點。盡量不要自己不懂相關知識的時候就想當然地對孩子采取某些不正確的措施,因為這有時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4.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有一個隻有4歲大的小姑娘時常像“小大人”似的數落爸爸,“你看你這個懶貓,都幾點了還不起床?”“吃飯別吧唧嘴,你就不能學得有教養點嗎?”父母都很奇怪,沒人教女兒這樣數落別人啊,她是跟誰學的呢?
的確,沒有人有意識地去教女孩數落別人,是女孩自己“偷藝”而成。原來,她的媽媽在家裏時常數落爸爸的不是,爸爸隻要有一點缺點,媽媽就會嘮叨他幾句,完全不顧及在一旁的女兒。而媽媽並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正被一旁的女兒像模像樣地學了去,爸爸也就同樣成了女兒的數落對象。
年幼的孩子還缺乏是非正誤、善惡美醜等觀念,但他的模仿能力又是極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無論父母的言行是對的還是錯的、是善的還是惡的,孩子都會不加分別地“照單全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第一任老師責任重大,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都是孩子的活教材。
有一個叫呂超的男孩,被人稱為神童。他1歲多開始學漢字,3歲就脫盲,4歲讀小學一年級,5歲跳級進入三年級,9歲時就跳級到了初中二年級,他知識視野很廣闊,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而且他還全麵發展,智力、個性、習慣、自理能力等都非常突出。呂超的父母在平時就很注重給孩子做好表率,時時處處、一言一行都做好孩子的榜樣。
呂超之所以比同齡人優秀,與其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他們兩人在兒子學習的時候,從不看電視、聊天,而是和兒子一樣,也看書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他們不說粗話、不吵架,努力給兒子做文明行為的榜樣。
美國著名教育專家斯特娜夫人曾說過:“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為要自慎,應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孩子的言行和品質,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父母的教育和影響的結果,而父母的言行和品質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孩子更願意接受他所看到的而不是他所被教導的。為此,父母要時時處處、一言一行都做孩子的好榜樣,父母希望孩子具備什麼樣的好行為、好品質,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有什麼壞行為、壞品質,自己首先要擯棄這種壞行為和壞品質。
給父母的建議
孩子有問題,父母先檢討自己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出了某些性格問題之後,總是習慣於責怪孩子,覺得孩子出了問題都是孩子的不對,埋怨孩子不聽話,埋怨孩子冷漠、自私,埋怨孩子不孝順,埋怨孩子不體諒自己的苦心。但是,父母就是沒有想到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哪裏做得不對,孩子的缺點是不是與自己教育不當有關?
據某報載,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因為在服裝店裏看上了一件衣服,而母親沒有給她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