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池莉帶女兒和一群朋友一起去吃飯,其中一個朋友也帶了孩子去。大人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小亦池就和那個孩子一起玩遊戲,他們比賽誰能盤腿打坐更長時間。時間過去了很久,朋友的那個孩子堅持不住了,站了起來,而小亦池還在端坐。那個孩子不甘心輸掉,於是就大聲哭起來,還躺到地上打滾耍賴。於是,大人們就紛紛去安慰這個哭鬧的孩子,給他好東西吃,有人把亦池的那一罐椰奶也拿去給了那個孩子。亦池看到這一切,依然盤腿端坐,一動也不動,對於自己的椰奶給了別人也一聲不吭。大人把孩子的美食給了別人,這幾乎讓每一個孩子都會心疼不忍,會抗議,會哭鬧,然而小亦池卻忍住委屈,任由大人們剝奪了她的美食。
對於女兒在很多事情中表現出來的這種隱忍,做母親的池莉很多時候也會心疼,她也擔心女兒在以後的生活中總會“吃虧”、“被欺負”。但池莉更欣賞女兒的風度和寬容,她也努力去激發女兒的膽量與自信。她和女兒笑談那個孩子蠻不講理,讚揚她的大度,並告訴她說:“一罐椰奶沒什麼了不起,自己的東西被人奪走是很痛苦的。但我們要及時轉過腦筋來,放開眼量,看看我們究竟失去的是什麼?比如這罐椰奶,其實是失去的好啊,因為小孩子喝多了會發胖的。”有時,池莉會想到要培養女兒的潑辣與強悍,但她覺得針對女兒膽小隱忍的弱點,通過女兒受委屈鍛煉、培養她的寬容大度和自信更重要,這是更能夠帶給孩子幸福的性格優勢。這樣就不知不覺地讓女兒因膽小隱忍而受到的委屈傷害減少,有時候這種委屈反而會成為更有益於女兒成長的經曆。
慎重對待“問題孩子”
很多時候,年幼的孩子會做出許多讓父母不能忍受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是父母所不喜歡的、所不認同的、所反對的,父母就會從自己的標準出發斷定孩子是個“問題孩子”。比如,很多嬰幼兒喜歡搞“破壞”,他們會把家裏能看得見的物品全都拆壞、摔壞,弄得“體無完膚”。在孩子眼裏,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但在父母眼裏卻是不正常的,父母會覺得孩子調皮搗蛋,故意惹父母生氣,或者就說孩子“心眼兒壞”。
有一個小男孩,自小就獨立性很強,一二歲時起逆反心理就特別強,好奇心也很強,一天到晚閑不住,什麼東西都要動一動、摸一摸,常常還要把物品拆開、打開看一看裏麵的“機關”。有一天,這個男孩發現坐在煤爐上的水壺開了,突突地往外冒熱氣,他很好奇,伸手去抓那些熱氣,媽媽遠遠地看到兒子要把手伸向滾燙的水壺,急忙跑過來伸手就打了他一巴掌。兒子屁股上冷不丁挨了一巴掌,便嗷嗷大哭起來,趁媽媽提起水壺、把開水灌到暖水瓶裏的時候,他抓起地上的一把煤灰扔向媽媽,此時,媽媽的身上、連同暖瓶周圍都落滿了煤灰,還有一些煤灰落到了暖瓶裏麵。見兒子做出這樣的事情,媽媽放下水壺又狠狠地打了他幾巴掌。
兒子這樣“搗亂”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父母並不了解兒子的很多行為都是他的好奇心的正常表現,他們隻是簡單地說兒子就是個“問題孩子”,懷疑他有“多動症”。於是父母管教兒子更加嚴格,隻要兒子“不聽話”,他們伸手就打。有時候打過之後這個男孩會聽話一會兒,但被打的疼痛過後他照樣我行我素。父母為了防止兒子到處跑著去搞“破壞”,他們有時還在忙著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用床單把他捆綁起來,自己沒有事情的時候就時常死死地抱住他,要求他“不要動”。當然,父母的做法沒有任何效果,反而讓兒子“變本加厲”。對於管教這個“搗蛋兒子”,父母真是累得筋疲力盡也沒有任何效果。
事實上,有問題的是這對父母,因為不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們把孩子的正常行為當成了不正常的“問題”,采用了違背孩子個性特征的教管方式,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實際效果,搞不好,孩子最終真的會出現很多性格缺陷。所以,父母還是要努力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和教育的科學知識,慎重而科學地對待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所謂的“問題”。
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