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最嚴重時,他以一個醫生的醫德主動請纓:“把最危重的病人轉到我這裏來”,此後,我們看到的是他以66歲的高齡,連續38小時救治患者的身影。
緊要關頭,他堅決地否定了有關部門關於“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製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使廣東成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2003年4月中國社會調查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1200位受訪民眾當中,有89%認為鍾南山是一位英雄。
就是這樣一位被民眾稱為英雄的人,卻從來沒有在媒體前唱過什麼高調,說什麼自己發揚了“忘我精神”,當有人想把他的故事搬上銀幕,鍾南山明確表示,其實他根本就沒有那麼偉大,他隻不過以其醫生的天職做了一點個人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有趣的是,校徽草圖和哈佛銅像底座上刻著的校徽,是兩本書朝上翻開,一本書朝下扣著,可這個校徽在其他地方出現的時候,那本朝下扣著的書也朝上翻開了!這個微妙的變化,也流傳著兩種有趣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扣著的那本書是1644年的設計者向上帝表達敬畏之心,它象征著人類對上帝創造的知識不可能全部掌握。……
另一種說法是:翻開的書象征著知識可以從書本上獲得,扣著的書象征著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從書中獲得。這一種說法和我們家的觀念倒是挺吻合的,從小學到中學,爸爸媽媽經常提醒我“實踐出真知”,我早就習慣於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觀察與思考”。這個發現讓我很興奮,它預示著,我可能不難適應哈佛重視實證和實踐的校園文化生活。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14頁)
我在後麵的章節裏將詳細討論劉亦婷申請哈佛的那篇作文《頓悟》,這篇作文完全就是閉門造車,從書本到書本的產物,沒有任何實地采訪和實地調查,完全沒有體現出“實踐出真知”這樣的思考方法來。但是,這不影響劉亦婷自己表揚自己。孟德斯鳩說過,“啊!誇獎的話,出於自己口中,那是多麼乏味!”也許哈佛教了劉亦婷很多知識,給了她學位,但忘記了把孟德斯鳩的名言傳授給她。
應聘波士頓谘詢的過程,也是一次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為了迅速提高麵試的重頭戲———案例分析能力,我到哈佛商學院找來了MBA教材,突擊自學、訓練,從思路到表達都力求專業,力求完美……結果,在北美近萬人競聘100個職位的激烈角逐中勝出。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61頁)
這段自我表揚的方法可以命名為“難得糊塗法”。劉亦婷說,她“在北美近萬人競聘100個職位的激烈角逐中勝出。”可這種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以前我隻聽說個某個職位有多少人爭奪,某某人在爭奪某某具體職位時戰勝多少人脫穎而出,可還沒聽說過這種籠統模糊的說法。
比如,在100個職位中,很有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即有99個職位競爭激烈,吸引了9990人,而有一個工作則非常冷門,隻有10個人競爭,那麼,你在這個冷門職位上,即使你競爭成功也沒什麼特別榮耀的。另外一種可能是,某個工作,比如一個辦公室文員或者打雜的助手,雖然薪水低得可憐,但由於知識水平要求不高,也會吸引很多人來應聘,數量可能達到9990人,但是,這時一個名校畢業生出現了,那些知識水平低的競爭者自然也就沒有啥競爭力了,因此,這種成功的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如果劉亦婷真的想展示一下自己實力超群的話,最好把具體職位、具體的職位競爭者素質,以及具體的職位競爭者數量展示出來,不要籠統地來個“在北美近萬人競聘100個職位的激烈角逐中勝出”,這會讓很多人把她誤解成“天才”的。
給我聘書的是波士頓谘詢紐約分部。紐約分部在2003屆哈佛本科生裏共招了兩人,另一個幸運的女生名叫索尼婭,是哈佛學院的學生民主黨主席。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61頁)
在劉亦婷的自述裏,會不經意間甩出一個嚇人的頭銜來,比如上麵這段引文中的“哈佛學院的學生民主黨主席”。那麼,劉亦婷為什麼不這麼寫呢?“另一個幸運的女生名叫索尼婭,是一個有著棕色頭發、特別愛笑的可愛女孩。”而偏偏用了生硬的“哈佛學院的學生民主黨主席”這樣的官銜來形容她呢?這無非是想告訴大家,隻有出類拔萃的人才能被聘用。
第44節結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有其合理性。但是,名不符實的榜樣、錯誤選擇的榜樣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又是巨大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們不能馬虎,不能人雲亦雲。而對那些熱衷製造榜樣的家長朋友來說,也請你們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責任感。如果真的想跟大家分享教育經驗的話,不要刻意誇大,不要刻意造神,不要報喜不報憂,隻要有一顆平常之心,這幾個要求實際上是很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