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節分數掛帥思維依舊
應試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分數掛帥。劉亦婷進了哈佛之後也沒有改掉這個思維習慣。我們可以從《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一書的劉亦婷自述部分看出這點。試舉一例:
大一期末考試後,數學老師給我發郵件說:“按學校的規定,一般不允許公布學生們的考分名次,但我由衷地告訴你,你是全班第一。”第一學年結束時,經濟學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Feldstein,美國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席)邀請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他組織的雞尾酒會,並邀請在第二學年擔任評改學生試卷的工作(他教的是1000多人的大課),我也有幸名列其中。
大二的時候,因為數學好,我得到了一份數學輔導員的工作,輔導低年級學生的微積分(享受獎學金的哈佛學生需要在校園打工掙到買書買衣服及零用的錢)。學期結束的時候,因為我“成績好,表達清楚,應變能力強”,我被學校的數學係聘為微積分課的學生助教。大三開學後,有一次媽媽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時候,無意中搜到了哈佛的課程安排公告,發現了我的任課時間,她還特地下載了那個網頁,讓爸爸和她一起“感受女兒另一種形式的存在”。
(引自《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49頁)
在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劉亦婷頗為自己的“學習好”感到自豪。可是,在哈佛,在美國大學,學習好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們知道,中國學生在數學方麵曆來是強項。比如,GRE是美國大學生畢業後讀研究生所必須要考的科目,對於美國學生來說,數學是他們最頭疼的了,可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數學就是小菜一碟,有一些理工科的學生甚至戲稱,用腳答都可以得滿分。是中國學生比美國學生聰明嗎?根本就不是。其實,中國的中小學生到了美國數學幾乎都是尖子,甚至被驚歎為“天才”。但這絕不是值得自豪的事情,這是超強度機械訓練的結果,隻能證明學習任務太重,中國學生數學學得太苦。
我聽一個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外國教授來中國菜市場買菜,一個很簡單的賬目都要拿出計算器來算算,並非這個教授乃白癡一個,而是美國人壓根不認為學會算這些玩意兒有什麼用處,所以從小沒有刻意在這方麵過多訓練。
寫作《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的黃全愈博士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他對中國學生學習好這件事情已經司空見慣。
我兒子礦礦在其他同班的美國小朋友還在捏著指頭學算10以內的加減法時,已會多位數乘除法。據說,有的留學生帶著他們的孩子到美國學校注冊,經過簡單的問話,學校說:“你們孩子的數學三五年內都夠用了,小學都不用學了……”
從中國出來的孩子,無論是農村小學來的,或者在國內讀的是慢班,許多也能在美國同學麵前臭美臭美。
去年,兒子上8年級,相當於國內的初二,但每天清早6點29,他必須到屋外去等高中派來接他的校車,到高中去上幾何課,然後再由高中派車送他回初中去上其他課程。即使跳級到高中上幾何,他在班裏也是前幾名,覺得很輕鬆。
像這類跳級學習,不僅僅發生在我兒子身上,還發生在許多中國留學生的子女身上。但是,這些在美國中小學的跳級生若回到中國,恐怕都會成為留級生!
但是,黃全愈博士卻不像劉亦婷的家長那樣把學習好當作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他對中國學生學習好這個現象頗不以為然,他質疑道,為什麼中國的中學生年年能擊敗眾多對手,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各種個人獎和集體獎,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卻沒有任何一個中國高校的專家教授能獲此榮譽?為什麼曾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留美學生的孩子們,在美國的學校裏大多都能出人頭地,風頭十足,卻在成年後落在後麵呢?為什麼起點超前,而終點落後?這是不是中華民族一大困惑?
黃全愈博士通過多年的觀察與思考,終於弄明白了這個問題———是因為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
創造力不同於智力。創造力包含了許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個性和獨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個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個依賴性很強的人,一個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摧毀常規障礙的人,甚至可以是一個個性有缺陷或者懶惰的人。但是,一個創造力很強的人,必須是非常有獨到見解、獨立性很強的個性完善的人,必須是一個在常規勢力麵前百折不撓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很強的記憶力、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斷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