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哈佛完美女孩”神話如何製造(2)(3 / 3)

……喂奶喝水都要聽著歌兒才肯吃,不管多調皮的時候,一聽見歌聲就乖了。大人一唱歌,她就全神貫注地聽著,還哼哼嘰嘰地想跟著學。我若在她麵前跳舞,更是把她高興得不得了。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40頁)

看到這段文字我想起了一則新聞,說一些奶牛場通過給牛聽音樂增加了產量。根據這則新聞我們能不能這樣推測,對於音樂和舞蹈或者說節奏的興趣是人類的本能,是根本不需要培養、教導的,如果連這種本能都牽強附會成自己早期教育的功績,我想,這完完全全是一種反科學的態度。

到她滿10個月時,婷兒的藝術細胞似乎已經形成了:

……那天我抱著她哼了幾句歌,她居然自己又哼又舞起來,雖然隻是亂晃著胖胖的小手,但她是在“跳舞”卻不容置疑。當我扶她站在穿衣鏡前時,她更是興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來。

這種“跳舞”雖然隻是一種模仿行為,但創造多半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且模仿也是一種有待發展的能力,需要大人隨時鼓勵,以增強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40頁)

大家都看過馬戲團的表演,笨拙的大象在音樂中也能翩翩起舞。為什麼?一種條件反射而已。對於10個月的劉亦婷來說,對於節奏感強的音樂產生條件反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劉亦婷的家長卻把這當作劉亦婷藝術細胞形成的證據,是自己培養的結果。這真是一種可笑的邏輯。

婷兒剛滿1歲,模仿能力就發展得相當好了:

……大概是一個星期前吧,我發現婷婷會自己“玩家家”(做遊戲)了。她拿著小宋的牙缸,一會地裝作刷牙,一會地裝作吃、喝,還“吧噠”著小嘴兒品味呢。興趣大得呀,抱都抱不走。這大概是一種自發的模仿吧。

還有一天,我發現婷兒老是興奮地跺腳,就稱之為“跳踢踏舞”,還鼓勵她一次又一次地跳。我認為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

嬰兒時期形成的即興創作舞蹈的興趣,使她在後來的校園生活中無數次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盡管沒有訓練過的舞姿不可能很規範(因為我不希望婷兒長大了從事表演藝術,所以我很少在這方麵訓練她),但全身心地沉浸在欣賞或自娛中,盡情享受音樂和舞蹈的藝術美,的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40頁)

孩子跺腳成了即興跳舞,鼓勵孩子跺腳成了培養孩子的興趣和信心。更讓人驚詫的說法是,這種“嬰兒時期形成的即興創作舞蹈的興趣,使她在後來的校園生活中無數次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我想,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這個世界人人都可以是舞蹈家,因為這些地球人都曾經在嬰兒時期即興創作過舞蹈,否則不會直立行走的人類不知還能不能稱作人類?

這就是劉亦婷的家長對劉亦婷實施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嗎?如果這就算所謂的早期教育的話,我看每個家長都可以無師自通,每個孩子都將自動成為天才兒童。孩子擺弄一下樂器,你可以說他即興作曲,是音樂神童;孩子在紙上塗鴉數筆,你可以說他即興作畫,是繪畫神童;孩子踢了幾下球,這可不得了,在嬰兒時就顯示出了卓越的腳法,是未來的羅納爾多。

總之,牽強附會的本事誰都有,國人更是擅長這個,我們知道清朝的文字獄非常厲害,有人想盡辦法,牽強附會地指出你冒犯了皇帝,而且滅九族,一殺就是上萬人。那個“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典故我至今記憶猶新。

國人為什麼喜歡牽強附會呢?關鍵是缺乏科學傳統,缺乏科學精神。劉亦婷的家長也不例外,所以他們的“育兒日記”充斥著牽強附會的荒唐之言便不足為怪了。

第41節培養紀實,名不符實

嬰幼兒教育涉及人的智能、心理諸多領域,很多領域都存在著一些未解之迷。科學家對我們大腦的了解正像對黑洞的了解一樣非常膚淺和粗糙。由於幼兒教育涉及“人腦機能”這個科學上的盲區,目前尚沒有權威的係統理論可以指導家長實施幼兒教育。如果有的話,這個人肯定可以拿到諾貝爾獎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當一個領域充滿了未解之迷,沒有被科學完全占領的時候,也就是偽科學層出不窮,江湖醫生當道的時候。尤其在我國,嬰幼兒教育剛剛起步,各式各樣的早期教育理論魚龍混雜,對於缺乏專門知識的家長來說往往莫衷一是,難辨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