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劉亦婷的點滴進步,他們都恨不得生拉硬拽跟自己的所謂教育理念扯上關係。劉亦婷好像是個木偶,她的家長在後麵牽著線,劉亦婷在前麵的表演全是他們在後麵操縱的結果。
我真替這兩個大人臉紅,搶老師的功勞就罷了,連自己孩子的功勞都要搶啊?很多家長的誤區跟劉亦婷的家長一樣,就是以為自己的智商要遠遠超過孩子,尤其是那些自以為讀了幾天書,覺得自己肚子裏有點墨水的家長更是如此。他們對孩子的一切都熱衷於指指點點,孩子取得點滴成績了,他們就來勁了,說:“你看按我的方法做沒錯吧。”孩子沒啥成就,他們就說:“你看你沒有努力吧。”總之他們就跟瞎子算命一樣兩頭堵,永遠光榮、偉大、正確。
而孩子呢?在家長的操縱下變得麵目模糊,就像個傀儡。他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得歸功於父母的英明領導和偉大決策。可實際上,我覺得一個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是驚人的,有一句格言說,“母親沒教的,世界會教給你”。記得《藝術人生》裏有一期訪問演員嶽紅的節目,嶽紅由於工作忙幾乎從來沒管過女兒,為此女兒跟她經常吵架。可是我們發現,這個女兒並沒有因此沉淪,而是相當優秀,不僅學習成績好,善解人意,還有寫詩的才華。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沒有劉亦婷家長在一旁的操縱,劉亦婷也有可能如現在一樣優秀,甚至素質發展得更全麵。因為我們相信劉亦婷有自己的頭腦,能夠獨立思考,明辨是非。
“哈佛完美女孩”神話如何製造
第40節牽強附會,按圖索驥
這兩本書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牽強附會,按圖索驥。先看看這段話吧:
體貼親人的特殊需要,能讓孩子懂得“人各不同”,並體驗到為他人著想的快樂。婷兒3歲的時候就開始承擔幫媽媽“消氣”的責任,媽媽生氣的時候,婷兒用唱歌、背詩、講故事等方法為媽媽消氣,轉眼間就能讓媽媽笑逐顏開。(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114頁)
這句話是典型的牽強附會。我們知道,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在大人麵前唱歌、背詩、講故事的經曆,這本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如今卻被劉亦婷的家長上升為自己早期教育成功的證明,即劉亦婷3歲時便已被她訓練成了會“體貼”親人的超常兒童。這不是牽強附會是什麼?對於這樣的牽強附會,劉亦婷的家長還有一段自圓其說的解釋:
我15歲開始自學和從事舞台劇創作,喜歡從劇情的結尾來構思劇情的發展過程,並通過有限的台詞和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由於這個原因,我對命運走向及生活細節的含意十分敏感,習慣於從既成事實去追溯發展的脈絡,或從不起眼的小事去預見可能的後果。這種注重因果關係的習慣,又一次促使我在確定目標之後,積極尋找通往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373頁)
她這段話看起來漂亮,實際上卻把自己“牽強附會”、“按圖索驥”的寫作手法暴露無遺。所謂按圖索驥,就是說按照已經存在的主觀意圖去牽強附會的尋找證據。劉亦婷家長的寫作方法就是先從“素質教育”這個已有的主觀意圖入手,然後再仔細回憶劉亦婷成長過程中一些跟素質教育能扯上邊的細節(不管如何牽強)這樣,一一對號入座後再貼上標簽。一本“素質培養紀實”就這樣被打造出來了。
想必很多讀者看過趙麗蓉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侯耀文演的那個電視台導演用的就是按圖索驥的思維方法。他在采訪這位英雄母親前腦袋裏已經有個“圖”了,這個“圖”就是這個英雄母親德高望重,從小就給英雄灌輸道德觀念,講諸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如今,劉亦婷的家長把過去那套塑造英雄的手法又撿起來了。他們先是把劉亦婷打造成了“素質教育的英雄模範人物”,然後又把自己打造成“英雄的母親”、“英雄的父親”,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導演來包裝他們,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為全國人民奉獻了一出“素質教育典範”的大戲。
我們看看這個“典範人物”是如何塑造出來的。劉亦婷10個月時手舞足蹈幾下成了展示藝術細胞;1歲時跺了幾下腳成了即興創作舞蹈;1歲3個月的時候發了一聲“啊”被認為學會了抒發感情;3歲時在鋼琴上拍了幾下成了即興作曲;6歲時彈了幾下電子琴成了自學樂器;玩了幾次五子棋成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心情不好的時候唱歌成了一項“善於調控情緒”的發明……
我們還是仔細剖析一下劉亦婷家長牽強附會的筆法吧:
在我的努力下,婷兒5個月大時,便對音樂和舞蹈表現出日益明顯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