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哈佛完美女孩”神話如何製造(3)(1 / 3)

當年,英國政府曾給幼兒園兒童製定了一份學習目標,希望5歲的幼兒能學會數兩位數的數字,以及會書寫自己的姓名和拚寫簡單的單詞。待他們長到6歲時,教育部將會檢查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取得了哪些進步,都掌握了多少知識。這一學前教育大綱一問世,即遭到學前教育聯盟的惡評,並警告說,政府計劃促進幼兒的早期教育,可能逼使教師和家長在這種“爭上進”的壓力下,逼迫兒童超前發展,其後果將會給兒童帶來諸如作噩夢、尿床等由於壓力而引起的後遺症。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玩是他們最基本的活動,孩子有當孩子的權力,他們可以從玩耍過程中學會與其他人交往之道,體驗成人世界及認識周圍事物,同時開發他們的智力,發展他們的想像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總之,令孩子娛樂放鬆的遊戲,是兒童時代最要緊的首要之事。如今政府為幼兒規定學習目標強迫灌輸“學問”,使得孩子的遊戲活動退居次要位置,這將不利於兒童的智力發展甚至身心成長。

所以,關於兒童是不是應該進行早期教育,應該如何進行早期教育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慎之又慎。不過必須承認,在權威缺席的時候,一些個案化的“育兒經驗”是有一定價值的。人們起碼可以通過這些“育兒經驗”獲得一些啟示,少走一些彎路。

所以,如果劉亦婷的家長紮紮實實以“紀實”風格談談自己的“育兒經驗”,他們的書可能會更有價值一些。可惜的是,當他們以培養出“哈佛女孩”作為資本,武斷的認為自己的“育兒經驗”就是真理,開始以真理為名向家長們兜售的時候,性質就完全變了。

教育無小事。活生生的人並非實驗品,實驗錯了可以重來,人生無法重來。所以這種以非科學態度寫作的書,給讀者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劉亦婷的早期教育隻有經驗沒有教訓,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做法很讓人反感。其實,“育兒經驗”最大的價值往往不在於向大家證明我的做法有多正確,而是告訴大家你有什麼教訓。

因為你的做法正確與否實在是難以從學理上證明的命題。你不能因為孩子成為傑出人物就證明你的早期教育是正確的。比如貝多芬的老爸經常毒打貝多芬,毛澤東的老爸也是對毛澤東非打即罵,你能因為他們是偉人而認可他們的家庭教育嗎?

但是,一些家教中的教訓是可以建立一定因果關係的。比如由於你的責罵孩子離家出走,那麼,我們便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就是責罵導致了孩子的出走。如果你用紀實的風格老老實實地記錄,大家還能看到細節,看到你的孩子是什麼類型的孩子,你們的矛盾是什麼,你當時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現在許多家長在寫這類素質教育紀實的時候,報喜的太多,報憂的幾乎沒有。都是聲稱自己有多成功,而很少提到自己育兒方麵的教訓。這樣的素質教育紀實,實在是名不符實。

第42節自我表揚,不吝筆墨(1)

《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一書的第一章便是,“劉亦婷,你在哈佛還好嗎?”的確,很多讀者對於劉亦婷在哈佛的學習生活是很感興趣的,他們想通過劉亦婷的講述進一步了解哈佛,了解劉亦婷。

然而,讓人失望的是,劉亦婷在自述中卻沒有為我們呈現更多關於哈佛的教學特色,人文精神等等,大部分篇幅都是用來自我表揚。看來,劉亦婷以及劉亦婷的家長還在繼續著打造完美女孩的努力,我能做的,隻好是耐下心來,繼續為讀者們還原事實。

在到處參觀遊玩的那兩個星期,每天都有新鮮的見聞和體驗。感受最強的,是拉瑞和他的朋友們的生活態度。他們都敬業、守法,積極進取並富有愛心。當然,他們也擁有很多物質財富,不過,這一點對我的心理衝擊並不大。我從小就沒有和別人攀比的習慣,總是專注於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所以優越感和自卑感都不發達,自尊心也很難被虛榮心所傷。我所擁有的,是“腳踏實地,追求理想”的從容和自信。

說到這兒,我很感激父母對我的悉心教育。他們有意把我培養成不愛攀比、不慕虛榮的人,使我能做到“不論對方比你強還是比你弱,都要既平等待人,也平等待己”。(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9頁)

我覺得對於一個有著真性情,有著正常心理狀態的人來說,看到美國富人的生活,感到羨慕是正常的。我跟許多留學生朋友打過交道,他們談到初到美國時,一個比較大的心理衝擊就是美國人的富足生活。這種富足生活也給了他們奮鬥的動力。這種心理跟攀比、虛榮之類根本扯不上任何關係,因為這是人的“生存本能”,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這種本性本身沒有任何恥辱而言,又何必遮遮掩掩呢?“我所擁有的,是‘腳踏實地,追求理想’的從容和自信”,“他們有意把我培養成不愛攀比、不慕虛榮的人”,這種自我表揚的表白,讀來的確令人感到挺做作的。

麵對挫折垂頭喪氣可不是我的習慣,因為沮喪隻能使事情更糟糕。我的習慣是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困難,凡事都從多個角度去看,始終向好的方向努力。“好吧,我先說。”我振作起精神,首先打破了沉默,“雖然今天無功而返,但不一定是壞事,與其在山頂冒被雷擊的危險,不如選擇百分之百的安全。換個角度看,這次挫折還豐富了我們的經曆呢。如果我們戰勝了今天的挫折,也有助於我們克服更大更多的困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