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發雨荷農場 培育辦學特色(1 / 1)

開發雨荷農場 培育辦學特色

經驗薈萃

作者:姚冬健

我們在不經意間發現網絡遊戲“開心農場”風靡全國,由此聯想到學校有一塊常年閑置的草地,很多教師有務農經驗,學生又是一群來自農村的勤勞淳樸的孩子,這些資源正是我校獨特的優勢,獨特的資源。於是,我們決定將這塊地開發成農場,作為實踐基地,並命名為“雨荷農場”,喻指學生、老師乃至學校都好似雨中的荷花,雖然生活清苦,環境較差,但不畏困難,挺立於風雨之中並茁壯成長。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有道德的學生。如何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擾學校教育的難題。許多教育行為或是在虛擬情境中進行,或是教育素材遠離學生生活,難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全過程地得到體驗,從而產生真實有效的德育教育成果。而雨荷農場恰好解決了這兩個難題。學生們在農場中揮灑汗水,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使一塊塊貧瘠的土地變成充滿生機的綠色田園。他們從中體會到勞動是一個充滿著艱辛和快樂的過程,是勞動創造了美麗。

蔬果采摘後,師生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在品嚐勞動果實的同時,同學們沒有忘記回報社會。他們給老年公寓的爺爺奶奶擇菜包餃子,與光華學校的同伴分享大冬瓜。學校還先後組織了“愛心義賣愛心菜”、“攜手小夥伴 共享童年樂”等活動,整個過程讓“農場小當家”、大隊委、小記者們全程策劃、參與,他們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提高了活動能力。同時,學校建立了“雨荷愛心基金”,把勞動所得存入其中,由學生管理,幫助一些更困難的同學。在實踐活動中,孩子們與農場幼苗一起長大,懂得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懂得了熱愛、尊重生命,更懂得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真諦。

在農場中的德育教育,是自然、真實的過程性德育活動。它將勞動技術與德育教育緊密結合,逐漸形成了學校的德育特色。孩子們盡情地展示著他們的懂事能幹,教師更是看到了孩子們真誠的心、感恩的情、關愛之行。2010年9月,在江蘇省教育博覽會上,“雨荷農場”以沙盤的形式驚豔亮相,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為進一步增強“雨荷農場”的研究與課程開發的融合,學校以“校園雨荷農場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把體驗活動與勞動技術、學科教學聯係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如何觀察,如何提出假設,如何進行驗證,養成善於思考、勇於實踐的學習品質,並在小小研究合作組的活動中,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學校放手讓學生利用教師、家長、書本、網絡等資源,展開研究活動。

學生在專題學習中,結合學科知識,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小毛豆,大學問”專題活動融合了語文學科的“我眼中的毛豆”,綜合學科的“毛豆裏的學問”,科學、數學學科的“估算毛豆的產量”等活動。學生觀察毛豆後寫成作文,成熟後的毛豆葉片千瘡百孔,卻能果實累累,普通的毛豆在他們眼裏顯得勇敢堅強、樂於奉獻;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毛豆的營養價值,製作成資料卡,親手煮毛豆,品嚐勞動成果,記住了它快樂的味道;學生想知道毛豆的產量,請教科學老師,按要求分步操作,終於能用科學的方法估算產量,並由語文老師指導寫成數學小論文……學生們學寫觀察日記,繪製折線統計圖,學寫研究報告。學生們通過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學習活動,提高了學習能力和學業水平。特別是學生的觀察作文在報紙上發表,數學小論文在比賽中獲獎,這種成功更是激發了他們不斷進取的信心。

兩年多來的實踐證明,我們通過辦學思路調整,優化學校獨特的資源,激發了學校辦學的活力,並“生長”為辦學特色,提高了學校辦學品位,學生、老師和學校都得到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當我們將農場體驗活動與德育教育、學科教學等緊密結合起來,學校教育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後,我們將圍繞農場作物進行班級文化建設,進一步提煉出以“勤奮、善思、合作、關愛”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把校園文化滲透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以點帶麵,以特色項目為依托,逐步實現時間和空間的廣泛延伸,形成整體的辦學特色,最終形成學校的辦學理念,從而生成學校具有生命色彩的不竭的發展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麗華新村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