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進校園:京劇文化與教育意涵的融合
經驗薈萃
作者:黃豔梅
京劇是中國戲曲的精華,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是中華民族豐富文化意蘊的彰顯,對青少年理想的追求、自我的實現、心靈的澄明以及生活的體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影響力。我們要讓學生從藝術教育的啟蒙階段,切身感受到京劇這一民族藝術的真正魅力。開展京劇進校園活動,既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有益嚐試。
京劇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審美情趣的精髓,是一門集表演、唱功、文化、曆史等於一身的藝術形式,從臉譜、服飾、唱腔乃至表演無不散發著特有的藝術魅力,這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藝術感悟能力以及全麵的素養,是一個很好的通道。它不僅可以提升孩子們的藝術素養,還可把傳統文化通過教育途徑深入到青少年的心中,在潛移默化中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
當然,京劇進校園,不是簡單地增加課程,也不是單一的畫臉譜、唱京劇等表演式的項目活動,而是從京劇中尋找文化元素,挖掘教育的意涵,激發探究的興趣和動力,進而融入學校的文化建設。因此,要深入、紮實、有效地開展京劇進校園,必須將京劇與學校倡導的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有機結合起來。
筆者所在學校有著獨特的京劇文化資源,“通天教主”王瑤卿故居坐落校園內,學校以“和樂人生教育”為文化綱領,以京劇為文化元素和實踐表征,確立“京韻戲趣,和樂人生”特色文化建設。
一、京劇的文化意蘊
1.實現多重自我與生命本色。人有許多個自我,有現實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潛在的自我等等。在一元化評價體係的社會中,人們所呈現的往往都是符合評價標準的單向度的我。而在京劇中,人們可以嚐試扮演多種角色,在不同的角色裏發現許多個不曾相識的自己。這些都是“完整的我”的一個部分,都是需要加以認識、改正與完善的自己。京劇幫助人們看到了不同的自己,帶領人們回歸生命本質,並最終走向自我實現。
2.追尋理想生活與精神家園。京劇不僅是對現實生活的揭示與展現,更是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與向往。京劇是有態度的藝術表達,任何一幕京劇無論寫實到怎樣的程度,都無法掩蓋其對真善美的渴求。京劇可以超越現實的樊籬去構築理想,即便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也足以讓靈魂得以安放,精神存有寄托。京劇不斷給予長期被束縛於塵世喧囂的人以希望,支撐著人們追尋夢想,永不言棄。
3.感悟艱辛世事與多彩人生。戲如人生,是對紛繁複雜的人生境遇的概括化、精煉化的表達,是源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具體化表現形式。不管是作為觀賞者,還是角色扮演者,都可以在京劇中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人們在京劇中自我警示,獲得成長。在感悟艱辛時,懂得珍惜當下,在體驗多彩時,則充滿憧憬與期待。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困難中進取,在坦途裏感恩。
4.慰藉輕淺浮躁與漂泊之心。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之快、壓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每個現代人都患上了輕淺浮躁的通病,任何事情隻要盡可能快地完成即可,所謂的過程、價值、意義全部被拋置腦後。相對於如此高速的社會,作為慢的藝術——京劇卻能為人們提供一個暫時休憩的停靠站,讓人們卸去防備與偽裝,徜徉在別人的、娓娓道來的故事中修整自己,得以慰藉。
二、京劇的教育意涵
京劇是人的教育,學校關乎人的成長,京劇文化之於學校教育還有很豐富的意涵,要將京劇文化進行教育現實性轉化,可從三個方麵考量:
1.個性臉譜。臉譜是京劇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不同的臉譜代表著不同的個性。在學校教育中,每個學生都是各自不同的個體,教師需要麵對的是極其豐富多彩的臉譜群,這便決定著教育展開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臉譜的教育文化意義在於:一是學會認識,通過讓學生自製臉譜,既更好地認識與發掘自己,又學會認識他人;二是學會修正,通過對臉譜中某些要素的強化及某些要素的刻意弱化,激勵自己揚長避短,不斷修正與完善自身;三是學會審美,通過關於臉譜的校本課程開發及學生對臉譜的深入認識,培養學生欣賞與領會美、發現與創造美,並將這種外在美內化為心靈的善良與純真,成為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2.角色生活。在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每個人都扮演著某個或多個角色,與他人共同構成一種完整的角色生活。角色的教育文化意義在於:一是規則意識。處在不同情境中,需認清角色的特征。幫助學生認識規則,是進行學生社會化的核心環節。二是體驗移情。角色不是單獨出現的,隻有將其擺到與他人同構的共同角色關係中才能成立。所以,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前提是設身處地去體驗他人的處境與狀態,以一種同理心去寬容與體諒他人,主動營造和諧氛圍,促成角色生活的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