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師本視域下提高講座式培訓實效的探索(2 / 2)

提出一點批評,須給出三條建議。解讀教師撰寫的作品,是最能發現他們寫作的不足的。但培訓者可以立足於鼓勵和建議並重,以教師之例為例,用好例子。培訓者可以現場操刀,給教師文章的修改完善提供思路,在具體修改的過程中,啟發表達的思路。例如就文題的擬定和推敲,筆者曾從題為《明知故犯》一文中讀出“尊重”的核心思想,建議其改為《尊重,觸摸那一顆顆躍動的童心》;對一篇題目直白的案例《從一節數學課看城鄉孩子差異性教育》,建議修改成《俯就兒童的高度,傾聽花開的聲音——從一節數學課看城鄉孩子差異性教育》。在文章結構,在內容表達方麵,培訓者均可以給教師的文章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讓教師受到啟發。培訓者還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受訓者再度斟酌思考,喚醒他們的實踐智慧,完善自己的思維成果。

從技巧方法入手,向提高能力努力。教師案例敘事的撰寫,呈現出來的是方法和技巧問題,但是最實質的是理論的積澱及感悟問題。如有些作者對教學事件中蘊藏的教育原理把握不準,有些作者用過泛的教育理論點評教學論領域甚至教學法領域的事件,有些作者擁有的理論依據太貧乏。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還是要立足於教師,從方法和技巧入手。如解決“案例開篇背景部分如何描述”這個問題時,培訓者可以給出一個公式:理論(觀點)+現實狀態(問題或成績)+什麼情況(背景)+什麼事情(自己做)。這樣教師在敘述的時候,就能明白在第一部分交代清楚什麼,而不至於幾句話乃至一段話都講一個意思。又如,有的教師使用理論依據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很薄弱,培訓者可以教給一些簡便管用的方法。筆者就建議教師輸入和文題高度相關的詞彙,進行文獻檢索,對檢索的10篇左右的文章閱覽後,把主要觀點和關鍵語句留下來,複製到自己文檔的後麵,等寫作時參考。這樣的技巧在短期內有效,長期使用,也可以讓教師在閱讀理論文章的基礎上,不知不覺提高理論素養。

三、在教師間互動,實現“知”“能”轉換

案例敘事的撰寫過程,究其本質是培養教師搜集教育實踐素材進行反思能力的過程,是教師將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對接,更新教育理念,繼而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實踐的一個自我成長的回路。同時也是提高教師歸納、演繹、評價、甄別等高品質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促進教師由“知”到“能”的轉化,是培訓的最終要義。

品評甄別,促進規範。在培訓者對教師作品進行案例解剖和互動點評後,要留下時間,讓教師對同伴的作品進行點評和分析。可以從選題、結構、內容等不同角度暢所欲言。凡參培者均要發言,凡發言者均有小禮物,增強培訓的趣味性的同時,把每一位教師帶到培訓中來,帶到對案例敘事的深刻認識和理解上來。在輕鬆分享的氛圍中,進一步固化案例敘事撰寫的基本規範和要求。

進言建議,打開思路。把教師的作品呈現出來,其思想的亮點和盲點就顯露無遺了,但是“當局者迷”,作者本人對自己文章的突破是困難的。這時培訓者安排同伴互助環節,按學科或者主題分小組進行“同伴進言”活動,每一位閱讀者都要針對一篇文章提出一點意見和三點改進的建議。真誠的互動交流,讓每一位教師對案例敘事撰寫的相關信息再一次進入深度運用狀態,激活已有的知識,實現能力轉化的突破。

資源共享,豐富信息。在教師撰寫的文章中,更多的還有所述例子折射出的方法陳舊,或者對例子的剖析觀點錯誤。這些需要得到同伴的提醒和支持。讓小組內同事提供與作者文章選題相關的書籍、論點或者例子,實現資源共享互通。在互通信息的基礎上,打開思路,完善思考,豐富作者例證內容。

轉變了培訓的視域,也就改變了培訓的麵貌。而師本是培訓者選擇“適合教師”的起點。作為培訓者,時常以教師的真需求為導向,以教師的真發展為追求,就會創新出更多的適合教師的優效的講座式培訓新方式。

(作者單位:南京市玄武區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