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師本視域下提高講座式培訓實效的探索(1 / 2)

師本視域下提高講座式培訓實效的探索

管理智慧

作者:項平

講座式培訓是教師培訓活動中最常用的樣式,它具有結構嚴謹、主題集中等優點。但講座式培訓遠離教師的獨白式的話語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教師對培訓的新要求、新期待。

期望理論指出,受訓者預計的培訓內容對自己需要的滿足程度,決定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度、參與度和吸納吸收程度。因此筆者以為,從受訓者角度思考他們的需求,應該成為講座式培訓提高實效的方向。現以“案例敘事撰寫”專題講座培訓為例,談師本視域下講座式培訓的行動探索。

一、從教師中來,把準“已知”

以教師為本的前提是對教師了解。培訓者需要知道教師的“已知”點在哪裏,從而把握他們能力的“最近發展區”,實施適合這一群人的個性化的培訓。

從教師中來,是把握“已知”的重要途徑。培訓者可以進行前期問卷調查,可以培訓前與部分教師進行簡短訪談,還可以對教師的“原作品”,即未經培訓撰寫的文章進行分析。筆者以為,分析教師作品是全麵了解教師能力水平最有效的途徑。就案例敘事作品分析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選題與定題。一般情況下,案例的題目以理性語言麵貌呈現,而敘事則以感性的、情節的、線索的特征為文章點睛。筆者在對一所小學老師撰寫的20多篇作品進行分析時,很容易發現教師這方麵遇到的困難。一是案例、敘事題目表述不分明。特別是錯把案例題目表述方式用在敘事文章上。如一位教師用《淺談對班級管理的思考》作為自己班級管理敘事的題目,顯然不合適。二是題目的寬窄不相適宜。教師的案例敘事點一般都落在課堂上,有的就是自己經曆的課堂教學片段或教育事件,因此其擬題應該注意範圍和條件語的應用。如一位教師以《優化問題設計》作為自己案例的題目,顯然過於寬泛。三是題目的“點睛”韻味不夠。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需要作者融通教育理念,將核心的觀點提示在前麵。而教師在擬定題目時,往往會出現“辭不達意”,甚至是“辭以害意”的情況,如一位教師以《明知故犯》作為自己一篇敘事的題目,就顯得不適當。

布局與結構。論文、案例、敘事三個不同文體,有其不同的外在結構和行文布局。通過分析發現,教師在敘事的寫作中,往往舍不得論文的結構,幾個標題擺在文章中,削弱了敘事的故事性特點。教師在案例的表述中,往往用課堂實錄或者教學設計作為文章的主體,而疏於對這些素材的取舍和進一步的理性剖析。看起來就是一篇課堂實錄,抑或就是一篇教學設計。取舍不當和結構呈現不合理,是這一所學校教師寫作中遇到的典型困難。

論點與論據。一切文章均以思想見高下。分析教師的案例敘事,凡需要改進的文章,主要還是對所述例子的剖析上,論點不明確,論據與論點脫節。如一位教師在題為《不要為拓展而拓展》的案例中,所持的論點是清楚的,但是所舉的例子卻主要呈現課堂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與想象力。顯然作者沒有意識到文章中前後文脈的相同和必須要做到的邏輯關聯。

通過對教師作品的先期分析,我們就清楚,將要接受培訓的對象,他們在案例敘事撰寫中,不是缺少對案例敘事共性寫作要求的認識,而是在應用案例敘事表達基本要求的過程中,出現了言不達意的表達偏差和理論匱乏的認知偏差。而這些正是他們自己意識不到,卻羈絆著寫作水平和認識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

二、到教師中去,探尋“能知”的路

針對教師進行一個培訓設計,最有效的路徑就是將前期的分析指導應用“到教師中去”。當我們解構了他們的作品,發現了他們的不足,了解了他們的思想高度後,更要有立足於發展與成長的建構,給他們指一條通向優秀的路。

耦合案例敘事的可讀性,讓培訓生動起來。長期以來,培訓者的話語體係往往以理性和書麵化而給受訓者(教師)一種距離感。因此一旦要用文字呈現文章,總是給人一副嚴肅的麵孔,讓教師望而止步,有的甚至無法把握表達的話語特點,似乎到寫文章時是用別人的筆寫自己的事情。培訓者可以用生動的呈現方式、通俗的話語進行交流。如在培訓中,筆者問大家:“如果我們以中小學生常用的文體來對照案例和敘事,你們認為它們應該歸於哪一種呢?”在互動回答中,好多人都把案例歸為議論文體,培訓者就此在屏幕上呈現一篇案例,提示:“當我們把課堂實錄片段、教育故事情境、偶發事件情境呈現出來,然後以它為依據或話題來說些什麼,闡述些什麼,這不是典型的說明文嗎?”這樣通俗形象的表達,使教師輕鬆認識了兩種表達的特征和妙處。當然,適合受訓者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培訓者可以用順口溜、看例子等方式,讓講座變得親切起來,讓案例敘事的撰寫變得親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