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寶寶很會收拾玩具的,我們一起來好嗎?”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不喜歡收拾玩具
國明寫完作業,書和作業本還未收,又拿出一箱的現玩具,擺了一地,又覺得不好玩,一溜煙跑得不見人影,留在房間的是一桌一地的文具書籍與紙屑,和一些淩亂不堪的玩具,每次媽媽總要扯破喉嚨似地把國明喊回來,讓他整理這些東西,如果沒盯著他收拾,最後還是要媽媽去收尾,這件事令媽媽十分苦惱,她不知該怎樣才能改掉國明的這個壞習慣。
案例分析
孩子年齡小時還沒有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因為父母隨手就替他們做了。但是當孩子長到5、6歲時,父母會來個“急刹車”,收拾東西成了孩子自己的事。
孩子從一開始就能收拾自己的東西當然是最好不過了。如果不是這樣,那父母就得費點神了。父母可通過教育和鼓勵和引導,來使孩子高高興興地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寶寶很會收拾玩具的,我們一起來好嗎?”用在這裏我認為是再恰當不過了。
父母還可以訓練孩子在遊戲完畢後收拾玩具,實際上是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但這個習慣的養成,決不是父母下個指示或發通脾氣就能完成的。
對於孩子來講,以遊戲形式出現的勞動是容易接受的。因此,你最好把收拾玩具變成一種遊戲,而不是一場勞動。例如,當孩子遊戲結束時,你可以提前介入,與他玩一會兒,然後,建議“布娃娃、小熊、小馬該睡覺了,我們把它們送到‘床上’去好不好?”接著,便讓孩子把玩具一樣一樣地送上“床”——放到該放的地方;“火車、汽車也應該回到車庫裏去休息,對不對?”孩子一定會高高興興地完成這些任務的。至於象棋子、拚板、雪花片之類大量的小玩藝,可以與孩子一起收拾。有些玩具收拾時需要一點技巧,如積木裝入盒子就不能亂堆一氣,家長要予以指導。待孩子收拾完畢,應該表示鼓勵和肯定。每次遊戲結束都應該提出收拾玩具的要求。一般說來,隻要你持之以恒,到了孩子4—5歲時,就能養成收拾玩具的好習慣。
父母禁語
“再不把玩具收拾好,我就給你扔掉”
說這樣話的父母極有可能已深受“打掃戰場”之累了。但“再不把玩具收拾好,我就給你扔掉”之類的話也太讓孩子傷心了吧!試想想,父母要把自己心愛的小白兔、小汽車、手槍……都要扔掉,孩子一定會恨他,認為媽媽是“壞蛋”,你想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為壞蛋嗎?
的確,維護居室整潔有序十分重要,但孩子那癡於遊戲的童心不是更值得我們愛護嗎?要知道,玩具是孩子的全部生存意義,玩具是孕育孩子智慧的搖籃。父母如果總是用命令、催促、責備、懲罰的態度來對待兒童的玩耍,往往導致孩子既不想整理玩具,又不想繼續有趣的遊戲。
親子溝通心法
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
97.“噢,破了皮,好心疼喲!不過沒關係,爸爸給上點藥就會好的!”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在外受到傷害
文文的父母是雙職工,工作繁忙勞累,上班地點離家較遠,每天下了班回到家裏,兩人都十分疲憊,甚至連話都不想說了。文文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告訴爸爸媽媽,他們卻懶得聽,讓他明天到學校找老師解決;文文不小心摔了一跤,磕破了膝蓋,媽媽草草給他包紮一下,爸爸則直埋怨他自己不小心。文文覺得爸爸媽媽對自己很冷漠,不愛他,他感到很委屈。
案例分析
孩子們不僅是體弱而且感情脆弱也是的,有時他們十分焦急、恐懼和痛苦。此時,需要父母安慰和消除他們的疑慮。同情和安慰是家長和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種正常手段,使用得好,不僅能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還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
用特殊的照顧安慰孩子的痛苦,這可隻能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可以用的,絕不能濫用喲!多表達熱愛的感情、給孩子提供新玩具、看新奇的東西、聽有趣的故事,或以其它方式安慰孩子的痛苦以及分散他的注意等辦法,則是可以經常采用的方法。另外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動,如遊戲、旅行等,也是一種安慰的手段。
對待受傷害的孩子
第一,要鎮靜自若,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減輕恐懼心理,使孩子變得勇敢堅強。讓孩子正確地對待痛苦,向他解釋痛苦隻是暫時的,許多人也經曆過類似的痛苦。對孩子說:“噢,破了皮,好心疼喲!不過沒關係,爸爸給上點藥就會好的!”
第二,幫助孩子消除委屈心理,克服埋怨情緒。孩子生了病,受了傷或者受了驚嚇、委屈的時候,都容易產生委屈心理和抱怨情緒,進而引起感情衝動,有的甚至哭個不停。要鼓勵孩子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勇敢頑強戰勝病痛,把挫折變成鍛煉毅力的機會。
第三,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苦惱,父母對他的痛苦是關切的。同情和理解孩子的痛苦過程,不可低估或者縮小,要承認和他關心他們的內心感受。
告訴你的孩子,父母對他的痛苦很難過,他的痛苦同樣也使父母親痛苦。盡可能地用各種方法安慰和幫助你的孩子,例如可以抱住孩子或輕輕地拍拍他。為了獲得同情,孩子和成人都願意表露他們情感上的創傷。在痛苦的時候,請求安慰和援助是帶有普遍性的。我們應該成為慷慨的同情者,這是愛孩子的一種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