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生活休閑篇(2)(1 / 2)

3.給孩子製定玩玩具的規則。如果孩子過於固定地依賴某一件東西。形影不離的話,家長可以同孩子一起製定玩玩具的規則,千萬不能強製性地把玩具從孩子手中奪走,這樣隻會增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給孩子規定玩玩具的時間和地點,當孩子做到了,就及時給予鼓勵強化。如果玩具壞了,最好不要去修理它,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到商店裏買一件孩子喜歡的東西,這樣,他就會忘掉原來的玩具或寵物。

父母禁語

“它隻是一隻動物,你幹麼要和它那麼親密呢?”

家長們應該清楚,它物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地位,它是孩子的好夥伴、好朋友,而父母卻說它“隻是一隻動物”,這令孩子多傷心呀!

“你如果再擻著它,我就把它給人,讓你永遠見到它!”

父母嚴厲地對孩子說:“你如果再擻著它,我就把它給人,讓你永遠見到它!”孩子聽後一定會傷心地大哭,那可是他的心肝寶貝呀,怎麼可能隨意給人呢?孩子感到極度委屈,父母始終不明白在孩子的心目中,一隻動物為什麼會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我以為各位父母最好還是先從自身找找原因吧!

親子溝通心法

不要侮辱孩子的偶像。

44.“你在家表現得很好,爸爸媽媽希望你在幼兒園裏也能這樣!”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出門像豆腐,回家像老虎

胡小鵑在家是個活潑的孩子,愛唱,愛跳,能跟著電視音樂情不自禁地跳起來,把她在幼兒園所學的東西都表演出來。可是,在幼兒園就不一樣了。每天奶奶送她來時都掉幾滴眼淚,要老師抱很長時間才好。她平時也不愛和小朋友玩,老師教唱兒歌她很少張嘴,提問她從不主動回答,跟老師講話聲音也很小,大多都是用搖頭、點頭代替。

案例分析

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比較差,對父母有強烈的依賴感。而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對孩子的行為有所製約,與家裏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孩子回到家,回到熟悉、疼愛自己的父母身邊,心理上容易產生放鬆的感覺,孩子會自由地、不受控製地表現自己。

爸爸媽媽可以對寶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在小寶寶取得了進步的時候,哪怕是一點小小的進步,爸爸媽媽一定要記得及時地表揚孩子,強化他的良好行為。

對於這樣的孩子,首先媽媽應對他在家的表現加以肯定,然後再鼓勵他到幼兒園也像在家裏一樣放鬆,為孩子建立自信。金句“你在家表現得很好,爸爸媽媽希望你在幼兒園裏也能這樣!”用在這裏很合適吧!

父母禁語

“唉,你在幼兒園能夠你在家裏表現這麼棒就好了。”

父母對孩子說“唉,你在幼兒園能夠你在家裏表現這麼棒就好了”這樣的話,孩子聽了會想:“連父母對我失去了信心,我可能真得就這個樣子,永遠也改變不了!”其實,孩子還小,以後的路還很長,這麼小就對自己失去信心,那孩子還能有救嗎?因此,一定要對孩子多多鼓勵,多說幾句:“你一定能做到,我很棒!”

“就在家好呢,出門也像這樣才叫英雄呢!”

父母用激將法激孩子:“就在家好呢,出門也像這樣才叫英雄呢!”希望他出門以後也能勇敢一些,像正常孩子那樣在幼兒園裏生活。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這毫無疑問,但是他們沒想到這麼說孩子的心裏又如何呢?孩子會想:“我在外麵不行,也許我永遠也當不了英雄屯!”孩子有這種想法,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更不利於以後的發展。

親子溝通心法

孩子做得好,記住鼓勵。

45.“寶寶這次做得很好,我很需要你幫我!”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亂丟東西

傑仔總是亂丟圖書和玩具,為這事不知挨過媽媽的多少數落。這天,6歲的傑仔無法再忍受媽媽的嘮叨,開始反擊:“我丟的東西我自己整理,隻求您別再嘮叨了。”傑仔花了一個下午整理他的房間,成效可不怎麼樣。當他重新要找故事書、找拚圖時,卻大動肝火:怎麼搞的,什麼都找不著。兒子連整理自己的東西都不願意做,家務活更別說了,媽媽看著怒氣衝衝的孩子,歎了口氣,原來所有的圖書都混放在書櫃裏,大大小小的拚圖和積木一起倒進了玩具筐,當然不好找了。唉,還是我來吧……幾天後,傑仔亂丟東西的毛病又發作了,因為他曉得背後有個“整理義工”嘛。

案例分析

孩子亂丟東西,又不願意收拾,是因為懶惰,有依賴心理,“反正有爸爸媽媽做,我做不做都無所謂。”對於這些孩子要引導他自己收拾,讓他從中尋找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