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禁語
“看,平時不吃水果,生病了吧!”
父母可能以為趁孩子生病時說“看,平時不吃水果,生病了吧”這樣的話,孩子以後會聽自己的話呢?但豈不知這句話本身的說服力根本不夠,而且邏輯上有點偏差,其實,生病的原因很多,跟有沒有吃水果沒有直接的關係呀。
孩子在生病,本來就很難受,爸爸媽媽不隻不關心,反而落井下石,趁機教訓自己,他一定心裏不好受。此時最好是先表示對孩子的關心,然後趁機向孩子解釋水果有助增強身體抵抗力,幫助減少生病的機會。也可搜集相關的報章,與孩子討論。
“孩子,媽媽費了好大的勁才做好的啊!”
勉強孩子吃進去,孩子也會很辛苦!媽媽對孩子說:“孩子,媽媽費了好大的勁才做好的啊!”是希望孩子能體諒自己的辛勞,孩子也很為難。他會怕惹媽媽生氣,而強忍著吃下去,這讓孩子感到很大壓力!孩子就算真的吃,也隻是出於被逼,很無奈,他不會因此而變得接受原先不喜愛的食物的,甚至反而更加反感了。要改變一個人的喜好不容易,要慢慢來。媽媽可事前先給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例如說:“今晚我們會吃……”那樣會更好些。
“一定要把盤裏的吃光!”
孩子不喜歡吃菜,父母卻強迫孩子:“一定要把盤裏的吃光!”孩子會越來越厭煩那些蔬菜,甚至見了菜就反胃,到那種程度再想糾正孩子的偏食惡習可就麻煩了。
親子溝通心法
溫柔、鼓勵可促進親子溝通。
43.“孩子,你喜歡小動物這很好,不過我覺得玩具挺好玩的,你試試?”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整天摟著小動物
孩子不能放棄依賴物的壞習慣主要是由於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由於孩子缺乏社會交往,為了滿足自己社會交際的需求。孩子往往會對自己喜愛的物品產生依賴。
慧慧已經五周歲了,媽媽工作忙,沒有時間陪她玩,就給她養了一隻小狗,慧慧非常高興,抱著小狗親了又親,後來晚上睡覺也竟然把小狗摟進被窩裏,隻要媽媽把小狗一抱走,慧慧就又開始哭鬧,久久不能入睡,媽媽隻好再把小狗放進他的懷裏。望著慧慧睡夢中滿足的表情,媽媽陷入了苦惱之中……
案例分析
現實生活中,像慧慧這樣依賴物小動物的孩子並不鮮見。孩子過於依賴小動物.會對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產生影響,影響孩子正常的社會交往。等孩子長大成人,不能與其他人建立穩定持久的親密關係.很難真正地融入群體和社會之中,無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是個人成長都是有害的。我們知道,未來的社會需要創造性、獨立性的人才,一個依賴性太強的孩子,如果離開了依賴對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難行,當他進入競爭激烈的社會之後,又如何生存、發展呢?
孩子對小動物過於親密,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麵。
1.孩子與父母正常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天生有一種與父母親近的本能,總希望能待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得到父母的撫摩,與父母有身體上的接觸。一些家長由於工作壓力過大,生活節奏緊張,難得與孩子待在一起,即使有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也不考慮孩子的想法。而是過分苛刻地要求孩子,於是,孩子與父母有更多親密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人曾把依賴分為任務上的依賴和情感上的依賴兩種形式,一般來講,較年幼的兒童多出現情感上的依賴。渴望別人對自己表示友好、親密的情感,如果這種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轉移依賴對象,甚至轉移到具體的物品之上。
2.孩子被過度保護起來,缺乏社會交往
與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有社會交際的要求,當孩子到三四歲時這種願望就開始表現出來。一些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擔心孩子出了家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危險,因此,就把孩子過度保護起來,更極端地索性把孩子關在家中,以為這樣孩子就會避免危險,才能快樂地成長。殊不知,孩子們更渴望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小夥伴,與他們一起玩遊戲、交朋友。
3.孩子先天氣質不夠活潑、開朗
有的孩子天生比較靦腆、害羞、內向,害怕與人交往。在一些溫暖的物品身上,他們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孩子過於依賴波動,對其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利,應此應及時糾正。下麵的幾個方法也許對您會有幫助的,不妨試試看?
1.滿足孩子社會交往的需求,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與其他人交往。如果孩子不能放棄依賴物的主要原因是渴望與父母的親密交往,家長應該不管工作多忙,也一定抽出時間陪孩子。
2.經常給孩子變換玩具,激起孩子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有的孩子過於依賴某一件玩具還可能因為他沒有更多的選擇.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其他一些玩具或養一個其他寵物,讓孩子與不同的玩具玩,與不同的寵物玩。並且要親切地對孩子說:“孩子,你喜歡小動物,這很好,不過我覺得布娃娃也不錯,你玩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