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生活休閑篇(1)(2 / 3)

家長可以給孩子規定每項活動的時間,並要求嚴格執行。這時,父母一定要堅持住,要知道,您心一軟就前功盡棄了,孩子現在受一點委屈,卻會使他受益終生的。

孩子動作慢時,家長不要訓斥他,否則會使其產生緊張、恐懼,甚至自卑的心理,告訴孩子,動作慢並不是他的錯,但要注意糾正,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群體中,自己的動作要和大多數人的動作配合才能被這個團體所接受,不影響大家的行動。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開展某些比賽,以督促孩子加快動作的節奏。如穿衣服比賽、整理床鋪比賽等,比賽時可有意讓孩子贏幾次,並對勝利者給予適當的物品或語言獎勵,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

給孩子做榜樣,有些家長自己做事就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這會給孩子樹立一個極壞的榜樣。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利落、精幹的人,家長要對自己的動作、生活節奏進行調整,以跟上時代的節拍。

父母禁語

“你真是慢吞吞的!”

父母沒有深究孩子慢吞吞的原因,隻用嫌棄的態度直接指出孩子的缺點,又怎可以幫助孩子糾正這個壞習慣呢?

若你經常對孩子說:“你做事真是慢吞吞啊!”孩子也就默認了,覺得自己做事永遠不如別人快,想要他進步那就難若登天啦。

“你給我3分鍾之內完成!”

“你給我3分鍾之內完成!”口氣也太強硬了吧?向孩子這樣施壓,隻會嚇怕孩子,他做出來的事情也不會好。另外也有一個副作用,孩子完成不了,挫折感越更加重大,因此更加缺乏信心,不敢邁步向前,盡顯自己應有的水準。

即使要給孩子時間控製,也要循序漸進,所設定的時間要合理和實際,是孩子能力所能及的,甚至比實際需要的充裕得多,也算合宜啊。

親子溝通心法

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的良方。

41.“孩子,我們一起拆好嗎?”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有“破壞行為”

一位老太太訴說,她的孫子賓賓5歲了,長得聰明伶俐,可就是有一樣壞毛病,就是總喜歡毀壞東西,大人給買的玩具,玩不到幾天就讓他給弄壞了,家裏的東西也常常被他搞壞,比如大人惹他生了氣,他就會偷偷地拿刀子劃家具等。老太太對孫兒的這種性情感到迷惑不解,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喜歡破壞東西。

案例分析

家長不要為孩子的“破球”行為擔憂,其實,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種表現。求知欲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幼兒由於智力和語言表達受限,隻好采取另一種方式去探索與認識事物,這就是他們“破壞”行為的緣由。

幼兒對物體進行摔、撕、砸等破壞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開陌生事物之謎,或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應盡量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活動,主動幫助孩子滿足其求知欲望。比如,買回一個新玩具,對他說:“孩子,我們一起拆好嗎?”可先一起拆開讓孩子觀看,同時給孩子講解清楚玩具的拆法,使孩子以後不至於再拆壞,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減少“破壞事件”的發生。

父母禁語

“再‘破壞’不給你買玩具了!”

家長不喜歡孩子破壞玩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用“不給買玩具”之類的話來威脅孩子,企圖使他不在弄壞玩具是會扼殺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對任何事物都失去好奇感,從而不願意去研究探討,如果孩子從小養成這種壞習慣,對以後的發展可不利喲!

親子溝通心法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是促使親子溝通的良藥。

42.“先少吃點好嗎?”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說“我不吃飯菜(菜,水果)”

每個人都有不愛吃、甚至不吃的東西,更何況是孩子,這是個人的喜好。但如果孩子不吃的是主要的蔬菜、魚類等,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那就比較傷腦筋。孩子在發育時期,特別需要吸收營養,可偏偏不肯吃有營養的食物。

案例分析

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用餐食物的品種多加關注。每天的盤中餐盡量避免吃單一的菜,要有變化。當然,這樣說並不提倡吃得高檔,每餐的花色品種過多。要根據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盡力做到葷素搭配。另外烹調也要注意口味,以增強孩子的食欲。

有的家長對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喜歡吃什麼就給什麼吃,一味順從,這是可不是一個好家長喲!這樣做隻能嬌縱孩子任性。有的孩子對零食的“厚愛”超過了對正餐的興趣。零食吃個不停,到吃飯時沒有胃口了。於是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吃菜十分挑剔。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偏食。因此,不能由著孩子隨便吃零食,各位家長注意了,這可是防止和糾正孩子偏食的一個好法寶耶!

不過,家長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不可以有偏食習慣,要記住,你是孩子的榜樣,否則也不容易糾正孩子的偏食習慣。因此,要想孩子不偏食,家長自己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父母幫助孩子改正偏食的習慣時,不可強製性地逼迫他,應慢慢引導,“先少吃點好嗎?”讓孩子由不吃到少吃再到多吃,這個辦法不錯吧!